南县是“中国虾稻米之乡”“中国生态小龙虾之乡”,也是“中国小龙虾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县”。近年来,南县紧扣稻虾全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紧扣主导产业发展需求,通过产才融合、创新驱动的深度实践,构建了“引才聚产、育才强产、用才兴产”的全链条人才工作格局,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引育并济,构建稻虾产业人才集聚高地
紧抓刚性引才。围绕发展推动稻虾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出台面向稻虾重点企业刚性引才支持政策18条,引进包括种养技术、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各类人才97名,依托招录招聘,选拔涉及农业种植、水产养殖等专业高校毕业生42名,充实农业农村、畜牧水产等部门和乡镇一线,强化稻虾产业技术力量。
注重柔性引智。与湖南农大、中南林科大等5所院校合作开展人才联合培育,柔性引进中资咨询及国家粮科院高端人才3名,聘请柏连阳院士担任南县稻虾米专用品种研究院院长,林亲录教授等10名专家学者常态进行产业指导,创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省市级专家工作站、博士创新站10家,为高层次人才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支撑。与黑龙江省五常市结为友好县市,互派9名干部跟班学习、交流互鉴,通过跨区域交流互鉴,借鉴先进地区在产业发展、人才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拓宽本地人才的发展视野。
强化本地育才。立足产业推广服务,选优1182名稻虾产业经纪人队伍。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累计培育稻虾产业“新农人”1.3万余人。选聘264名县乡专业人才组成专家服务团,开展稻虾种养“下沉式”服务,通过现场指导、技术培训等方式,解决养殖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创新开展“村播赋能”行动,培育乡村主播56人,建立村播基地2个,组织6名南县推荐官开展两轮“探村”活动,通过短视频将稻虾产业推向大众视野。
内外兼修,搭建稻虾产业人才发展平台
优化平台支撑。打造“南县米市”和“洞庭虾市”,建成以稻虾产业为主导的省级产业园,在南县职业中专建立稻虾产业学院加强“产学研”配套,定向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设立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池”,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和农业产业项目累计投入近10亿元,为企业人才、产业发展人才在科技研发、市场拓展、品牌培育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
深化院企协作。积极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构建“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与湖南省农科院签订合作协议,赵正洪、刘烨等5名教授专家常驻南洲农业开展新品研发和技术交流。建立“中国小龙虾养殖加工研发中心”,联合省内外7家科研院所专业团队,开展小龙虾良种繁育、标准养殖、产品研发等系列研究。成立以林亲录教授任主任的稻谷及副产物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功研发国内首款“米珍营养米”,“米珍生产线”被纳入省重点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金之香米业获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大米加工企业50强”称号,顺祥食品、贝贝昇成为农业农产品加工新质生产力重点企业。
强化院地合作。南县人民政府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团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稻虾香1号”完成太空之旅并返回交接,2千克“南洲香2号”“南洲香3号”南县稻虾米专用品种航天种子交付研发,通过航天育种技术,培育具有高产、优质、抗逆等特性的稻虾专用品种,为稻虾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有效激活了产业发展的“芯”动能。
赋能提质,释放稻虾产业人才发展效应
电商助力兴产业。实施“数商兴农”行动和“电商+稻虾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与杭州阿里巴巴集团共建四驱联动电商产品直播间,吸纳“助农米业”“南县攻略”等10余家直播团队120余名电商人才入驻,打造“跨境电商+直播+产业”新模式,带动稻虾组团“出海”,跨境电商瑞美达公司销售额破亿元。
片区示范促产业。创新开展“驻村带片、联村共建”3年行动,实施“稻虾共富工程”,引导驻村单位、乡村、企业等100余名人才在河中片区8个村开展稻虾产业共富共建活动,撬动各类资金1000余万元,大力推行优质稻订单农业,促进村、企和养殖户互利共赢。
品牌赋能强产业。与武汉大学专家团队合作开展稻虾产业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和推广,通过举办第八届中国(国际)小龙虾产业大会暨首届湖南南县小龙虾节、参加国际农产品展会等活动,搭建产业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南县稻虾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25年“南县稻虾米”“南县小龙虾”区域公用品牌综合价值突破500亿元,“北有五常粳大米、南有南县稻虾米”南北双雄格局已经成形,小龙虾“湖南南县、江苏盱眙、湖北潜江”三足鼎立之势全面巩固。
强化服务,营造稻虾产业人才发展优良生态
完善人才制度体系。南县建立县重点产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专项编制周转池”,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编制保障,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评选一批产业发展带头人和示范基地,通过典型示范引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选拔一批专业人才进入科级领导班子,拓宽人才发展渠道。
增强人才归属感。加强高校人才招引,深化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国情研修等机制,通过定期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人才需求,解决人才实际问题。用好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站,为人才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创新创业等一站式服务,加强人才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氛围。落实204名各类人才安家补助、人才津贴等待遇111万余元,让人才在南县安心工作、舒心生活,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