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株洲市荷塘区持续增强农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依托地处长株潭融城中心的区位优势和优美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株洲市第一批“村社分账”管理改革的试点县市区,仙庾镇2024年获评全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乡镇”。
激发集体经济发展动能。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2024年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9.4万元,排在全市前列。一是利用综改赋能。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5亿元,铺排58个子项目,持续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实施“优先股金+超额分红”模式,6个改革试点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有望突破300万元。二是发挥特色优势。依据区位不同,将全区农村分为近郊村和农业村,在近郊村采取开发市场、建设门面和停车场等途径,盘活村级闲置资产,荷塘铺村利用门面资源,建设小型农贸市场2个,集体经济收入达139.22万元;在农业村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黄陂田村推进400余亩南瓜种植项目,亩产3000斤,总产值90万元。三是化解村级债务。制定全区农村债务化解方案,要求化债工作由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亲自抓,实现村均债务只减不增。2024年村级化解债务共计6049.02万元,债务化解率达71.6%,提前完成市级2024—2026年三年化债任务。目前村均债务98.92万元。
持续为基层减负赋能。着力破解乡村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推动为基层减负赋能落到实处。一是充实基层力量。结合机构改革,在每个镇(街道)设立1个副科级事业单位,给镇(街道)下拨事业编制24个;下派6名机关干部到街道工作,44名镇(街道)年轻干部到村(社区)挂职;制定新一轮联村工作队方案,选派57名机关干部组建19支队伍下沉农村一线,持续为“小马”赋能。二是做实基层减负。制定《关于严格规范借调工作人员的管理办法》,全面清理违规借调人员。严格落实“3+7”村级挂牌指导目录,实地调研收集21个类别,近900项没有上级文件规定的挂牌,已全面清理规范到位。定期开展“回头看”,重点关注挂牌清理、违规借调等工作落实情况,持续为“大车”减负。三是推动为民服务。取消村(社区)干部“坐班制”,下发“三问三帮”工作细则,引导全区381名“两委”成员主动上门,有效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6000余个。全面落实“三长制”,调优“三长”8735名,其中农村1834名,统一制作公示牌1786个,实现村民小组全覆盖。
认真筹备村级换届工作。自省委组织部去年9月部署村班子中期评估工作以来,荷塘区把村(社区)换届工作抓在手上,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打好“提前量”。一是从严压实责任链条。召开区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由区委书记亲自部署,带队走访辖区内7个镇(街道),针对重难点村提出“一村一策”指导。要求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亲自抓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带领班子成员一周一走访,一月一调度,督导村“两委”换届筹备工作,形成区—镇街—村三级书记找书记责任链条。二是聚焦培育后备力量。开展“大走访、大推选、大调研”活动,推广金山街道“青年干部座谈会”经验做法,各镇(街道)共举办20场座谈会,将热心村级事业的青年人才纳入后备力量。目前全区村“两委”后备力量150人,其中从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中挖掘40岁以下青年人才55名。三是逐步优化队伍结构。将村(社区)“两委”成员、后备力量培训相关内容纳入党校年度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提高后备力量综合素质。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结对帮带机制,采取“一对一”和“一对多”等方式,结成47对帮扶对子。有计划地安排培养成熟的村级后备力量充实到“两委”班子中,去年9月份至今,有8名后备力量当选村“两委”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