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株洲市渌口区坚持党建引领、创新驱动,以“三力聚心、三治协同、三产联动”为核心策略,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渌口特色的基层善治之路,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力协同”凝共识,绘就党群共建“同心圆”。通过强化组织力、向心力、创新力,构建起党群紧密相连的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治理效能全面提升。以组织力夯实根基。统筹谋划将全区划分为多个治理片区,由区镇村三级干部分片包村进行联建指导。把党建工作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严格规范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着力培育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的村(社区)“头雁”队伍。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依托党校和线上平台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建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台账,通过线上学习、定期联络等方式,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以向心力汇聚力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建志愿服务队,引导党员在防汛救灾、环境整治等工作中冲锋在前。优化网格化管理,科学划分基础网格,实现全区村(社区)网格全覆盖,每个网格配备专兼职网格员,形成“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社区)”的治理格局,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以创新力破解难题。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立“民生需求清单”,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农村道路硬化、饮水安全提升等一批民生工程。积极打造“便民服务圈”,整合政务服务、医疗养老、文体活动等资源,在村(社区)设立便民服务站点,推行帮办代办服务,让群众办事更便捷。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开展送文化、送科技、送健康下乡等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治融合”促和谐,奏响基层治理“协奏曲”。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构建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自治激发活力。完善村(居)民自治制度,规范村(居)务公开、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流程,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抵制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将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文明创建等纳入积分管理,村民可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激发群众参与自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法治筑牢底线。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通过法治讲座、以案说法、法治文艺演出等形式,普及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知识。组建“法律明白人”“法律顾问团”等队伍,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服务,及时化解婚姻家庭、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等涉法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渌口”建设,提升群众安全感。德治弘扬正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表彰活动,树立身边榜样,传播正能量。建设村(社区)道德讲堂、文化礼堂,组织开展家风家训宣讲、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三产联动”增动能,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立足资源优势,推动一产提质、二产增效、三产升级,促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产业支撑。一产提质增效。结合渌口区农业资源禀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域种植优质低镉水稻,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因地制宜发展王十万黄辣椒、“红美人”柑橘、“金钱”蟠桃、龙牙红百合等特色水果、茶叶、中药材种植和生态养殖,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二产转型升级。整合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资源,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完善冷链物流、包装设计等配套设施,对粮食、果蔬、畜禽等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育壮大本土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品牌创建,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品牌。三产融合发展。依托渌口区丰富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康养、休闲农业等产业。打造蓬源仙、朱亭百果园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特色旅游村镇,建设清溪幸福屋场、五号山谷等一批田园综合体、农家乐、民宿旅游项目,推动农旅、文旅融合发展。同时,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搭建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