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渌口区:“烟火气”与“高精尖”同框,工匠精神的渌口表达

文章来源: 红星网  时间: 2025-07-18 11:22

6月30日晚,第二届“渌口工匠”推介发布仪式上,凭借40厘米无添加大油条“出圈”的面点师齐钧与带领团队攻克超级电容隔膜材料关键技术的高级工程师杨清,站到了同一片聚光灯下。

这场将“烟火气”与“高精尖”置于同一价值尺度的颁奖典礼,是渌口区对工匠内涵的再一次拓展:从实验台到灶台,从车间到田间,从钻头到镜头,不论你是哪种职业,只要干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便值得礼赞。

图片1.png

图片2.png

第二届“渌口工匠”推介发布仪式 谭韧供图

多元身份,打破刻板印象

技术专家、面料设计师、基础工艺人才、车间师傅、农业企业家、短视频创作者、厨师……10位新晋“渌口工匠”,身份多元出人意料。

他们职业特性、工作环境、技能特长迥然不同,但撕去层层标签,他们的精神内核高度一致:执着专注、精益求精。

无论是深耕超精密微孔领域,以高端碳纤维喷丝板破解“卡脖子”技术的陈建军,还是易春芳攻克苎麻纺织技术难题40余项,开发新型面料300余款,让传统纺织焕发新生……他们,以创新之刃突破技术壁垒,为渌口制造塑造核心竞争力。

无论是用古法工艺制作株洲王十万黄辣椒,带动800余农户增收致富的李庆兰,还是专注面点技艺20余年,为渌口老街树立早餐地标的齐钧……他们,以岁月为砥沉淀独特风味,为舌尖上的渌口增香添色。

无论是开发出具有自主专利的硬质合金表面富钻处理工艺,年节约生产成本超2000万元的陈彪,还是改进生产让车间生产线日产量提升140%的丁旭军,抑或撬动2000万+流量的航拍株洲视频号创作者文可……他们,用专业能力为企业降本增效、为渌口发展赋能。

这样“不拘一格”的工匠评选,不仅是一场关于劳动价值的思考,也是渌口区对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深刻理解:匠心不是特定职业的专利,而是所有追求卓越、创造价值的平凡劳动者共有的勋章。

多维培育,打通成长渠道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平台的托举,渌口区对工匠的培育,已上升为系统性的人才战略,正与区域发展、产业革新同频共振。

在乡村,引入柏连阳、邹学校等院士创新团队工作室资源,围绕优质水稻、株洲王十万黄辣椒等,开展新品种选育、绿色防控、高产栽培等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湖南工业大学产学研基地落地三旺村,在香猪养殖、百合种植等领域协同创新,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为农业工匠注入科技力量。

图片3.png

柏连阳院士创新团队工作室落户渌口

在园区,设立柳祥国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利用其60余项创新成果、多个先进操作法,帮助渌口本土企业攻关生产技术难题;依托第一届“渌口工匠”侯建中设立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室,集合精英力量,致力于提高芳纶材料制造的自动化、智能化、节能减排以及安全水平。

在企业,通过“技术沙龙”“揭榜挂帅”等机制,激励一线工人参与“微创新”改革;通过“老带新”“师带徒”机制,将一线老师傅多年积累的“手感记忆”等经验转化成标准化操作手册。同时,该区举办覆盖建筑、制造、服务等行业的职业技能大赛和“技工之星”评选,选拔和激励基层岗位上的佼佼者。

去年,渌口区委、区政府提出打造“渌口技工”品牌设想,计划每年新增技能人才1800人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200人以上,到2027年底,全区技工人才规模达6万人以上,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持证人数达2万人以上。

今年5月,渌口区首批15名技能人才被授予“渌口技工”称号,这意味着该区构建的“发现——培养——评价——激励”闭环式培育机制开始高效运转。

多向融合,打造工匠摇篮

5月13日,北汽股份株洲分公司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吴端华走进株洲市二中青龙湾中学,讲述自己从“扳手和卡尺都分不清”的学徒成长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奋斗历程,并被聘为科技副校长。

图片4.png

渌口区“大国工匠进校园”宣讲活动。王雨喧供图

宣讲不仅是故事的分享,更是价值观的传递。渌口区开展的“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犹如一束光,让学生们感受到平凡岗位成就非凡业绩的可能,点燃了学生心中“技能报国”的理想火种。

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延续,既需要情感的共鸣,更需要教育的深耕与融合。当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端华以“科技副校长”身份走进中学课堂,当先进高分子材料产教联合体串联起30多家企业,渌口正在完成从“个体表彰”到“精神引领”到“职业成长”的全链条育人生态。

今年2月,由株洲渌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湖南铁航教育发展集团参股共建的株洲科技职业学院揭牌。两个月后,学院与科大讯飞签约,共建“讯飞人工智能学院”。

数字技术与智能航空专业群对接产业前沿,“校中厂”模式让学生未毕业就手握商业项目经验。这种“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思路,使得70亿元产值的高分子新材料产业集群不仅是经济实体,更成为工匠孵化的摇篮。

当职业教育不再是“二流选择”,当企业导师走进课堂传授实操密码,渌口正在证明:工匠培育不是单方面的技能灌输,而是产业与教育的双向奔赴。就像那束照亮颁奖台的光,它终将从舞台延伸至每个车间、灶台和实验室,让“技能报国”不再是口号,而是可触摸的成长路径。

渌口工匠精神的弘扬,正从个体的荣光逐步融入区域文化基因,成为融入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竞争软实力,它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在渌口,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真正主角和宝贵财富。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