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汨罗市屈子祠镇立足良好的产业基础,坚持“支部引领、市场引导、党员带头、能人带动”,积极探索“党建+产业”发展模式,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支部建在产业上,组织引领筑牢发展根基
屈子祠镇党委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格局,通过“建、合、并、改”等方式,成立龙舟、粽子、酒茶等产业支部,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扎根在产业发展最前沿。
龙舟产业支部整合了屈子祠镇规模以上龙舟制造企业与百余名从业者。在支部带领下,本土龙舟企业坚持发扬传统,形成了汨罗龙舟标准化工艺,生产的龙头凤尾木质传统龙舟深受市场和广大龙舟队的青睐,产品畅销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占据了全国龙舟市场的很大份额。近年来,屈子祠镇年均生产龙舟4000条左右,年产值达到1.2亿元。
粽子产业支部将屈之源、蓝墨水等2家粽子加工企业紧密联合,牵头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形成从原料采购、制作工艺工序到包装销售的全流程行业标准,确保“汨罗粽子”品质如一。让企业间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共通、市场共拓,“双子星”模式推动全镇粽子产业蓬勃发展,年产量将近4000万个,年产值近8000万元,让“汨罗粽子”成为地域美食的闪亮招牌。
酒茶产业支部覆盖龙舟、神龙两家茶业企业和屈原酒业,支部积极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品质,不断拓展市场。通过改进茶叶种植、采摘、炒制工艺,构建“山上有基地、山下有工厂、山外有市场”的全产业链模式,年产量8000余吨,产值近9000万元,产品远销国际市场。屈原酒业实施品牌战略,持续弘扬工匠精神,不断打响品牌,致力将“屈原酒”塑造成世界华人的“端午酒”,口碑销量逐年攀升,年生产总值近亿元。
党员挺在产业前,先锋力量激活强劲动能
通过“选、派、育”等举措,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党员担任支部书记,选派党建指导员,发展培养产业党员,充分发挥党员在产业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屈子祠镇龙舟党支部书记李建军是汨罗龙舟产业具有代表性的领军人物,他凭借丰富的龙舟竞技经验和专业知识,带领团队不断拓展业务领域,不仅生产各种龙舟产品,通过培训龙舟赛队伍,承接全国各地龙舟赛事服务工作,为发展龙舟运动、弘扬龙舟文化做出积极贡献,进一步扩大汨罗龙舟的美誉度、影响力。
作为“汨罗粽子制作技艺”传承人,屈子祠镇粽子产业党支部党员吴立满秉持传承和创新,坚持弘扬汨罗江畔传统包粽子技艺,大力生产汨罗特色碱水“牛角粽”,打响汨罗粽子品牌。在标准化生产的同时,适应市场需求主导开发出抹茶豆沙粽、五谷杂粮粽等12种新口味粽子,并注重挖掘产品的文化价值,将香囊、楚辞书签等非遗元素融入产品和包装,推出“粽头戏”“满堂高粽”等礼盒市场反响热烈,让汨罗粽子成为流动的文化名片。
屈子祠镇青年党员彭佳聪了解到家乡创业环境的优势,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返乡创业,成功引进济南市斯普润啤酒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精酿啤酒项目落户汨罗,2024年8月创办湖南斯普润啤酒有限公司,将带动就业120人,实现留存地方税收1000余万元。
群众富在产业里,促进增收共享振兴硕果
屈子祠镇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实现群众致富在产业里,集体增收在产业里,共解决近3000人就业,带动200多户群众致富。
龙舟产业发展为年轻人提供返乡创业就业机会,一些年轻人回乡从事龙舟设计、制造、销售和赛事组织工作,传承文化同时实现自身价值。30余岁的许名南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一边跟着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龙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父亲学手艺,一边拓展市场营销,成长为汨罗龙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将龙舟业务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走进屈子祠镇伏林村湖南蓝墨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片忙碌,工人们正忙着赶制粽子订单。众多村民进入粽子加工厂工作,实现家门口就业,每天早上六七点送完孩子上学,就能到公司食堂吃个早餐后开工,下午四点左右就能回家接孩子照顾老人,月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实现了顾家、挣钱两不误。
2024年12月,位于屈子祠镇双楚村的湖南雪梅诗韵服饰有限公司新厂区正式开业运营,公司以“产业联农、就业富民”为核心,通过“企业+家庭车间+技能培训”模式,带动更多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累计带动12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年发放工资300余万元,实现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