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潭市雨湖区的大街小巷、村庄院落,活跃着一群鬓发斑白却步伐铿锵的老者。他们褪去公职身份,扎根基层一线,将毕生积累的智慧化为调解矛盾的“金钥匙”——这便是雨湖区银发工作站的调解员们。自成立雨湖区“新‘枫’景”银发人才工作站以来,他们调处各类矛盾纠纷超6000起,成为基层治理中不可替代的“平安使者”。
情理法交融解锁“和谐密码”
在化解矛盾的战场上,银发调解员们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法律、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巧妙融合情、理、法,专攻陈年顽疾与燃眉之急。面对某小区居民与物业因下水堵塞问题长达数年的对峙,退休干部老郑精准援引《物业管理条例》,逐户倾听诉求,历经5个回合的调解,最终促成居民达成一致分摊费用,让多年积怨的“死结”悄然消融。方阿姨处理一对反目姐妹的家庭陪护纠纷时,避开冷硬程序,以“老邻居”身份唤起童年回忆,组织社区长者共同劝导,最终在亲情暖流中促成和解。而当面临一尿毒症晚期商户因退押金问题扬言采取极端行为时,调解员虞娟迅速组织公安、社区、公司负责人与当事人多方协调,最终妥善达成一致,成功避免了一起恶性事件的发生。昭潭街道烟竹社区一对离婚未离家的夫妻因琐事爆发肢体冲突,银发调解员苏大姐连夜介入,通过“情、理、法”三重疏导,不仅促成抚养费协议,更修复了濒临破裂的关系,将“民转刑”的苗头扼杀在萌芽。他们的调解桌上,法律框架下始终流淌着人情的温度,在危急关头亦显担当。
雨湖路街道银发人才工作站调解租赁纠纷现场。
银发力量驱动长效治理引擎
为将宝贵的银发人才力量持续转化为治理效能,雨湖区探索出一系列创新机制。着力打造“青银共治”的培养皿,创新实践“全盘带”培养模式,由资深调解员与年轻调解员结对,在调解现场手把手传授沟通技巧、情绪疏导法等实战经验。同时,精心织密“多元联动”的协同治理网络,建立了“司法所-派出所-居委会-工作站”四方高效协同机制:司法所为调解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派出所保障调解过程的良好秩序,社区和工作站则共同落实协议的执行效果。这套机制在实践中屡建奇功,如在关圣殿社区重病居民肖某的医疗纠纷案中,银发调解员老郑依托该网络快速联动多部门,仅用三天就高效化解矛盾,并联合相关部门为其成功申报低保升档,获得了当事人含泪的真诚致谢。这种机制保障,极大地提升了矛盾化解的效率与公信力。
昭潭街道银发人才工作站调解医患纠纷现场。
银发智慧重塑善治新风尚
银发人才工作站的实践,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核心在于通过“柔性治理”破解刚性困局。银发调解员们以无比的耐心、丰富的生活智慧及自身积累的威望优势,在情、理、法的框架内注入润滑剂。他们的“唠家常式调解”,相较于直接的行政手段,更能穿透群众心防,润物无声地解决问题,居民赠予的“人民调解为人民,化解纠纷暖人心”锦旗便是最温暖的证明。同时也是充分释放“银发富矿”人才红利的成功范例。离退休干部群体政治坚定、经验丰富、公信力强,在群众中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与号召力,是基层治理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2024年唐兴寺社区银发人才工作站获评市级“示范工作站”及多名成员被评为市级“银发先锋”,正是对这一模式的认可。通过深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银发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雨湖区正有效构建起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城正街街道银发人才工作站调解邻里纠纷现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雨湖区“新‘枫’景”银发人才工作站的老同志们,早已超越了调解员的单一角色。他们是穿梭在社区里的法律宣讲员、弥合邻里的情感黏合剂,更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雨湖大地上生动实践的鲜活注脚。他们用布满岁月纹路却依然有力的双手,紧紧握住社情民意的脉搏。6000余起纠纷的成功化解,不仅筑牢了平安雨湖的基石,更以其独有的智慧,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激活了善治的一池春水。这抹温暖而明亮的“夕阳红”,正悄然为雨湖区的和谐画卷,染上动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