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安县聚焦离退休党员作用发挥,通过建强组织体系、夯实活动阵地、搭建服务平台等多维发力,引导离退休党员在基层治理、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领域持续发光发热,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银色动能”。
完善组织建设,夯实发展根基。东安县将离退休干部党建纳入全县基层党建总体布局,创建了离退休党员干部“夕阳红”与“党旗红”交相辉映的“双红”党建新模式,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按照“利于活动、便于管理”原则,在小区楼栋设立党小组,鼓励老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党组织活动,使5036名离退休干部党员从原来单一地回原单位过组织生活,转变为积极投身社区党建活动。白牙市镇茶亭社区将居住在同一小区的退休教师党员成立银龄志愿服务队,银龄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小区青少年课业辅导活动,成为基层治理的特色品牌。
老党员志愿服务队激发社区治理新活力。
在队伍建设上实施“头雁领航工程”,通过“个人自荐、单位推荐、组织考察”的选拔机制,将政治过硬、群众认可、精力充沛的退休干部充实到党支部班子。目前全县69个离退休党支部书记中,有单位领导职务工作经历的占比达60%,平均年龄65岁,形成“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的头雁效应。
强化阵地建设,打造活动平台。东安县充分整合资源,统筹机关单位、社区、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阵地,将教育、文化、政治、健康等内容与党建服务形式有机结合,为老党员打造了丰富多样的活动与展示平台。利用“美在金秋”老党员之家、老年大学等阵地资源,构建“1+N”立体化服务矩阵。“美在金秋”老党员之家设党员活动室、书画创作室、排练厅等功能区,年均开展太极拳展演、戏曲晚会等文体活动30余场。10个社区老党员之家实现“一社区一特色”,潇湘第一城小区利用开发商提供的200平方米场地,打造“长者食堂”,让老年人乐享幸福“食”光;搭建“居民议事厅”平台,每月召开小区事务协商会,累计解决停车难、环境卫生等民生问题85件,被居民亲切称为“家门口的治理中心”。
老党员在社区文艺活动中绽放余晖。
创新“党建+特色资源”融合模式,在紫水国家湿地公园建成湿地科普馆,35名老党员化身“银发讲解员”,累计开展生态保护宣讲100余场,受众达5000余人次;依托老年大学打造“金秋讲堂”,开设理论宣讲、非遗传承等特色课程;组建各类老年文艺队伍,集聚各方合力开展主题活动,丰富老党员精神文化生活。
搭建作用发挥平台,激发老干部活力。实施“银龄赋能基层治理”行动,推动老党员在多领域发挥独特优势。在乡村振兴一线,组织32名农业科技专家成立“银发智囊团”,深入脱贫村开展油茶种植、稻虾养殖、烤烟等技术培训40余场,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在基层治理前沿,组建“银发劝导队”“五老调解室”等志愿服务队,累计调解矛盾纠纷1250起,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巡查300余次;在文化传承阵地,10余名退休文化工作者牵头成立非遗志愿服务队,推动东安鸡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策划组织“银发心向党”文艺巡演30余场,惠及群众1万余人次。
此外,12名退休党务干部担任非公企业党建指导员,指导23家企业建立“党员示范岗”“红色车间”,开展“党建+生产攻坚”活动65次,助力企业破解技术难题18个;77名退休教师组建“银龄关爱团”,在10个社区开设“周末课堂”,为500余名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累计时长超5000小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离岗不离责、退休不褪色 ”的使命担当。
银龄志愿者免费为居民拍摄证件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