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德市鼎城区将解决“家门口”就业作为践行宗旨、转变作风的关键抓手,立足实际,创新构建了“区级枢纽市场(强支撑)+线上智慧平台(快匹配)+乡村暖心驿站(零距离)”三位一体的零工服务体系,将就业服务精准送达群众身边,有效破解返乡就业难题。
建强“零工市场”,打造“家门口”就业主阵地
针对零工服务“散乱弱”、干部“坐等上门”效率低等问题,我们在城区核心区高标准建设功能强大的区级零工市场,作为“三位一体”体系的资源枢纽和调度中心,提供一站式、集成化服务。
整合资源强功能,变“碎片”为“集成”。建设集职业介绍、技能培训、政策咨询、权益保障、创业指导于一体的综合性市场,彻底改变零散低效状态,成为辐射全区的灵活就业“总枢纽”。市场运行以来,日均服务人次提升300%,资源集聚效应显著增强。主动下沉优服务,变“坐等”为“上门”。设立智能查询终端和“一站式”窗口,实现信息“一屏清”、业务“一次办”。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创新组建“就业帮帮团”,变“守柜台”为“送货上门”。深入园区“访企拓岗”、商圈“专场招聘”、集市“直播带岗”。精准对接群众“白天忙农活”痛点,首创“星光招聘”夜场服务,在公园、广场、夜市设点,将服务延伸至夜晚。今年以来,主动下沉举办活动45场(含夜场15场),服务企业500余家,提供岗位1.3万个,服务群众1.5万人次,达成意向2426人次,其中夜场意向达成率较日间提升25%,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服务可及性大幅提升。常态活动造氛围,聚人气更暖人心。固定每月6日、26日为“零工服务日”,举办大型招聘会。整合工青妇力量,现场提供政策解读、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暖心服务”,营造“就业有支持、困难有帮扶”的浓厚氛围。区级枢纽市场已成为群众心中值得信赖的“就业之家”。
建强“线上平台”,畅通“家门口”就业快车道
针对信息分散、效率低下、群众“跑断腿”等痛点,我们自主研发线上智慧平台,作为“三位一体”体系的信息中枢和匹配引擎,运用数字技术实现高效精准对接。自主研发优体验,破“信息孤岛”。摒弃“外包了事”的惰性和形式主义风险,立足需求,组织力量自主研发并持续优化“鼎城零工”“兴乡记”双平台。深度整合服务功能,让求职招聘像“网购”一样便捷。平台上线半年用户注册量突破2万人,日均活跃用户超5000,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办事便捷度获群众广泛好评。智能算法提精度,破“匹配瓶颈”。运用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归集全区零工需求,实现岗位与求职者精准“画像”匹配、实时推送。创新“视频简历”,降低使用门槛。开发“附近零工”功能,用工方发布信息即时推送周边劳动力,双方在线直聊、远程面试。信息匹配成功率提升40%,平均对接时间缩短60%,“找活找人”如“指尖办事”般高效便捷,彻底告别“跑断腿”。融合创新促增收,破“产业界限”。运用系统思维,创新服务模式。依托“兴乡记”平台,构建“政府引导+专业运营+村集体组织+个体参与”机制,将解决“就业难”与破解农产品“销售难”深度融合。将本地优质农产品、手工艺品“上架”云端,通过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构建产销“直通车”。此举不仅拓宽销路(带动销售超100万元),更在电商运营、直播销售、物流配送等环节创造出大量适合返乡人员、农村宝妈、大龄劳动力的本地灵活岗位,成功孵化乡村“新农人”创业项目23个,实现了“就业增收”与“产业振兴”的双赢,是数字赋能民生、系统解决问题的生动实践。平台同步建立“人才库”和“项目库”,为返乡创业者提供线上“一站式”服务。
织密暖心驿站,零距离服务暖民心,筑牢“家门口”就业微堡垒
针对乡村就业服务“空白点”、脱离群众根源,我们在群众家门口建设零工驿站,作为“三位一体”体系的服务末梢和情感纽带,提供即时、贴心、接地气的服务。站点下沉到村组,服务延伸“零距离”。站稳人民立场,推动力量真正沉下去。在深入调研基础上,选取谢家铺镇港中坪村等6个村(社区)试点建设“零工驿站”,将实体服务阵地建到村民家门口。驿站成为区委感知民情、服务群众的“前哨站”,群众普遍反映“办事近多了,方便又暖心”,服务半径显著缩短。功能集成一站式,进一扇门“办百事”。驿站虽小,功能俱全。集岗位对接、职业指导、政策咨询、技能培训报名、平台推广、权益维护、农产品信息收集、直播设备支持等于一体。配备专(兼)职服务人员,确保群众“进一扇门,办所有事”。试点驿站平均每月服务群众咨询办理事项超过200件,彻底终结了乡村“办事难、办事远”的历史。乡土运营接地气,融入日常“见实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驿站运营紧密贴合乡村实际,主打“即时、快招”,创新结合“赶集”习俗,打造“乡村赶集直播间”,组织村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普通村民在集市日或农产品上市季开展直播,“既卖土特产,也招零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服务融入生活场景。截至目前,试点驿站发布招聘信息904条,成功匹配用工315人次,举办“黄桃飘香·驿站助农”等活动5场,培训村民130人,直接或间接带动本地灵活就业超500人次。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赚到钱,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党群干群关系在贴心服务中更加紧密,生动诠释了“服务送在家门口”的温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