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点帮扶对象”到“村强民富典范”,从“偏远落后村”到“乡村旅游明星村”,泸溪县解放岩乡水卡村用短短几年时间,书写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样本,实现华丽“蝶变”。“过去靠山吃山,看天吃饭,如今是多元化融合发展。”村党支部书记向建军道出了水卡村的发展密码。
近年来,解放岩乡水卡村坚持“两个打造”“两个结合”发展目标,创新党建、产业、科技、文化四维融合发展模式,因地制宜,真抓实干,扎实推进“一村一品”建设,着力打造村强民富的和美乡村。先后荣获全州建设美丽湘西工作优秀村、州级同心美丽乡村、州级文明村、州乡村旅游重点村、州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诸多荣誉。
党建融合强基,筑牢乡村治理“压舱石”
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治理模式。立足党建抓振兴,深入实施“书记项目”,落实支部书记抓产业的根本职责,形成“书记主抓、组长主管”的产业管理模式。创新推行乡村治理“五小”工作法,即小网络管事、小产业办事、小会议谋事、小活动评事、小治理理事,推动村内事务就地办结,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走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互融共进”的新路子。
强化组织引导,完善利益联结。建立“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发展模式,支部党员率先行动,建立水卡村生姜合作社、联合供销社等4家合作社,吸引全村468户村民入股,形成“支部定方向、党员作示范、群众共参与”的共建格局。去年,通过集体合种、农户散种相结合的方式,共种植生姜、烟叶、水稻等共1100余亩,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入股分红的三重收益,户均增收2.28万元。
狠抓项目建设,增进民生福祉。通过走访、月例会、村民大会、坝院会、理事会等方式,收集、研究、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修建田河道堡坎,硬化村巷小路,修建产业路2000余米,安装太阳能路灯300余盏,建设自来水厂,日净水量达700余吨,全面解决水卡村、场上村用水难的问题。
产业融合深耕,提升强村富民“源动力”
突出品牌效益,培优支柱产业。
创建“全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千亩片”项目,通过集体共种和村民自种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实施机械化绿色高效种植技术、水稻“三控”抗倒绿色节本增效技术,逐步实现“亩产千斤”的目标。建设高标准稻谷储存仓库,配齐智能化水稻烘干设备、全自动打米机械以及大米真空包装生产设备,实现从田间收割到成品包装的“一站式”服务。去年,仅集体种植的150余亩晚稻,收获稻谷10万余斤,增加集体经济20余万,带动村民务工30余人,人均增收2586元。
发挥地域优势,壮大特色产业。水卡村四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寨中有连片良田200余亩,素有“小江南”之称。为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效能,水卡村将之作为水卡村同心产业园基地的主阵地,创新实施“烟、稻、鱼、菜”轮作模式,即烟叶采收后种植晚稻,水稻生长至50~60厘米时投放稻花鱼,实现“一田多用”。去年,产业园种植烤烟120亩、生姜50亩,晚稻150亩,收获稻花鱼2000余斤,为村集体经济创收80余万元,带动周边百余户村民实现人均增收8000余元。
合理利用资源,发展长效产业。通过政策扶持、村民入股、成立合作社等方式,鼓励村民自主创办养殖场进行规模化养殖。目前,村内建有养鸡场、养猪场各1个。其中,泸溪县树旺生态种养殖农民合作社养鸡1.3万只,日产鸡蛋1.2万枚,年毛收入200余万元;泸溪县吉星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生态草猪年出栏量达500余头,年毛收入150余万元。提升资源利用率,助力集体经济长效发展,建设10亩光伏电站、入股水利发电站,年总发电量达400万千瓦时,增加村集体经济稳定年收益9万元左右。
科技融合增效,激活智能发展“加速器”
推进农业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建立连片产业基地,修建机械化产业道路,购买耕田机、育秧机、插秧机、收割机等机械设备,引入无人机技术,通过无人机撒药、机械化耕种替代人工作业,种植收割等成本直降30%,亩产效益大幅增加。
推进烤烟智能化,提升产业质效。建设智能化烤烟房,以生物燃料替代传统煤炭,以智能系统替代人工观察,实现房内温度智能调控,大大提高了烘烤效率,提升了烟叶质量,降低了烘烤损失,从近10%的烟叶烘烤损失率降到5%以下。引进智能化稻谷烘干设备,收割就烘干,彻底解决晚稻晒谷难的问题,做到“不因天气损失一粒稻米”。
推进治理透明化,构建平安水卡。推动水卡村“雪亮工程”建设,安装路灯300余盏、监控40余个,实现村内主干道、党群服务中心等重点区域全覆盖。自“雪亮工程”建设实施以来,村内夜间照明覆盖率从20%提升至70%,盗窃案件发生率下降90%,群众安全满意度达97.6%,切实将“平安之光”照进了每家每户。
文化融合铸魂,夯实乡风文明“软支撑”
因村制宜,完善村规民约。通过入户走访、召开院坝会等形式,邀请村民共同参与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尊老爱幼、弘扬孝廉、生态文明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中,将传统美德、公序良俗转化为具体行为准则。开展最美网格员、最美农家、平安家庭、最美村民等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增强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挖掘历史,弘扬水卡文化。追本溯源,系统梳理水卡历史脉络,重点保护开发天王庙、烽火台遗址等村级文化地标,恢复创新庙会传统民俗活动,让历史可感可及。科学规划村内生态布局,拆除私搭乱建,建设小广场、小菜园、小码头、小墙绘“四小”微景观,打造十孔连心桥、村巷文化墙、沱江漫步道等兼具颜值与内涵的网红打卡地,通过“微景观+文化故事”模式彰显本土文化特色,全面改善居住环境,凝聚村民共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艺体共融,提振文明乡风。依托村民文化大舞台定期开展“文化进村入户”“戏曲进乡村”等文艺演出活动。承办解放岩乡“生姜杯”村BA篮球联赛,组建水卡青年篮球队,排练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节目,将体育竞技精神与乡土传统文化相结合,让村民们在亲身参与中增进邻里情谊,在团队协作中厚植集体意识,在传统表演中传承文化,让文明乡风在热热闹闹的活动中“活”起来、“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