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聚焦破解村干部“选拔难、能力弱、留人难”瓶颈,建立“精准选拔—系统培育—长效激励”培养体系,努力锻造一支本领过硬、群众信赖的村干部铁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创新选拔机制,培树“领头雁”。拓宽渠道精准“选苗”。坚持“内选外引”,打破行业、身份、地域壁垒,通过民主推荐、实地走访、能力测评等方式,为村干部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李畋镇新树村八年内经历了六任村书记,有四位因违纪违规被免,自推选返乡创业大学生施海祥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后,党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显著增加,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被《人民日报》推介。三级联审严格“筛苗”。构建“村级自审+镇街初审+县级联审”三级审查机制,村级党组织根据“三看三访”(看产业带动能力、看群众口碑、看纪律作风;访老党员、访村民代表、访能人)对拟任人选进行识别,镇街党(工)委对党员近三年考核等次和民主评议党员情况进行初审,县级组织部联动纪检、政法、信访等20个职能部门对拟任职人员进行联合审查,确保村干部队伍政治上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动态管理科学“育苗”。持续完善后备力量使用管理体系,建立“日常表现+重点任务+民主测评”三维评价机制,注重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应急处突等一线场景中考察识别储蓄后备人才,对不胜任的26名后备力量及时调整,把新发现的73名优秀人员按程序补充入库。
强化能力提升,育强“实干家”。分层分类精准施训。构建“县级党校集中训、镇级课堂现场教、村级实际帮带学”立体培训体系,县级党校每年举办村书记培训班、村级后备力量等培训班,邀请各单位“一把手”进行授课;村级创新“导师帮带制”,对后备力量指定镇村两级干部开展帮带,每周开展1次“一对一”指导。搭建互学互鉴平台。推行“擂台比武+经验分享”机制,每年与湘东区开展“书记讲堂”,两地各推荐5名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播放视频、演示PPT等形式,分享集体经济破题、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成效。举办村书记培训班,对外邀请新化吉庆油溪桥村村支书彭育晚,讲解村级治理经验;对内邀请枫林镇隆兴坳村党总支书记付铁棉,分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经验。强化一线实战历练。构建“党建引领+产业实践+红色教育”三维实训体系,充分挖掘枫林镇隆兴坳村“两叶一花”(白芽茶、艾叶、皇菊)及红色教培产业经验、嘉树镇渗泉村“炻瓷小镇”区域品牌建设经验、孙家湾镇孙家湾村“家门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经验,打造党员干部乡村振兴学习精品路线,把课堂搬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企业车间,为村干部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2024年组织2期村(社区)干部实地参观学习,累计参训人数200余人。
健全保障机制,架好“暖心桥”。待遇保障增动力。联合市财政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在职村干部工资发放工作的通知》,明确镇街、市财政局、市委组织部应该履行的职责及具体工作时间节点,确保村干部工资当月足额发放。落实“基础报酬+绩效补贴+集体经济奖励”薪酬制度,其中村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3245元/月,绩效补贴10000元/年,鼓励村集体在经过合规程序,拿出不超过20%的纯利润用来分红,鼓励基层干部“工作有奔头”。晋升通道添活力。坚持“以实绩论英雄”导向,常态化开展“五方面人员”比选、村干部定向招录公务员、村书记考核招录事业编等工作,让基层干部“干有方向、进有通道”,形成“基层出干部、干部促基层”的良性循环。2021年村“两委”换届以来,有2名优秀村书记通过“五方面人员”选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15名村干部通过定向招录成为公务员,35名村干部纳入镇街事业编制管理。暖心服务聚合力。由市级财政统筹,每年为在职村干部购买价值600元的人身意外伤害和重大疾病综合险。严格落实村主干健康体检政策,2024年组织372名村主干开展体检。每年按照“依法合规、自愿参加、个人缴费、财政补贴”的原则,对在职村干部参与养老保险的实施财政补贴,2024年市级财政补贴超过292万元。2024年对任职超过20年的离任村干部建立信息动态管理台账,全覆盖开展组织慰问,确保关心关爱离任村干部各项措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