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上,“空心村”面临着党组织力量薄弱、人才流失、产业凋零等困境,成为制约农村党建工作的关键瓶颈。近年来,保靖县在破解“空心村”难题上狠下功夫,以党组织为“圆心”,以群众需求为“半径”,画出基层治理“同心圆”,让“空心村”重现烟火气。
聚力“组织链”,堡垒“强”起来。坚持党建引领,精准施策,让党组织成为凝心聚力的“主心骨”。打破单村壁垒。针对农村人口“空心化”导致的党组织“弱、散、虚”问题,探索片区党建共建、跨村联建模式,形成了党建联建、产业联营等“九联”机制,全县12个片区各村联合开展党组织活动。县直机关党支部与村级党组织开展党建“1+1”,在“七一”等重要节点到联系村开展联建。注入红色动能。选优派强后盾单位入驻“空心村”,打破“一村一队”模式,进行“组团式”帮扶。当前选派1家央派、7家省派、17家州派、105家县派驻村工作队,组团帮扶12个片区、58个村。采取“1+1”或“1+2”模式,全县219名乡镇驻村干部联村指导,实现驻村全覆盖。破解后继无人。解决党员队伍老龄化、后备力量不足、人才外流窘境,面向社会实施乡村振兴合伙人、专业村长招募计划,全面推进规划、科技、企业、文化和资金的进村行动,开展城市人才、能人、青年和务工人员的回村计划,全县建立386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库,引育157名城市人才发展保靖黄金茶等特色产业,推动23名高校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较上年增加10%。
延伸“发展链”,产业“活”起来。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示范带动、组织引领、服务保障作用,全面盘活“空心村”闲置各类资源要素,推动土地集约化利用,产业规模化发展。支部建在产业链上。针对“空心村”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用好“六型六联”模式,采取“党组织+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方式,村村联建“强村公司”,实现强弱“抱团”、产业“组团”。全县村集体经济村均净利润为14万元,经营性收入和净利润均增长12%。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实施定向培养100名乡村名厨和团队、定向培养100名名宿金钥匙管家及团队、重点支持100名能人创业等人才“七百计划”,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致富能手”,实现一批有劳动能力的党员都有致富项目、每个村都有一批党员致富能手。当前鼓励支持党员创办领办合作社820余个,带动3000余名群众增收。群众富在产业链上。深化“走找想促”重要内容,为“空心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统筹县域资源,抓住岳阳对口帮扶契机,携手岳阳100家企业共促“百企联百村”,依托“两茶一果一草”等特色产业优势,释放“三村三茶”文旅融合发展强劲动能,带动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养生养老、农事体验等业态融合发展。
优化“治理链”,服务“壮”起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带头致富、志愿服务、参与基层治理等多个维度发力,全方位提升“空心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强化治理创新。通过党建网、治理网、服务网“三网融合”、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基层治理“双引双融”,创新实施“以人的建设为核心,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一核五共”模式,实现从“空心”到“凝心”的质变。强化服务提质。针对困难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红色代办”服务,切实做到哪里群众有需要,党员作用就发挥在哪里。以“村(社区)党组织+三长+老干部老党员”模式,引导860名老同志担任“三长”,参与家风传承、矛盾调解,服务群众42000+人次。强化文化赋能。加强“文化搭台、党建唱戏”等助推“空心村”从“组织涣散、发展乏力、文化断层”到“组织唤醒—情感共鸣—行动追随”的良性循环。开展四季“村晚”、非遗展演等文化活动,举办“村厨村艺”“村跑”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比赛,评选优秀村规民约、家规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