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长,花开半夏。浏阳市永安镇芦塘村湾里屋场,又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从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到湖南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再到全国文明村……近年来,芦塘村以乡村振兴为依托,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尽现眼前。
一片美丽屋场改出现代化田园风光
初夏的湾里屋场生机勃勃,一栋栋农家别墅掩映在花红柳绿间,既保留了传统屋场的自然风貌,又有现代化新农村的时尚舒适。公共空间同样一步一景,村民出了自家小庭院就是屋场“大花园”。
时间回溯到10多年前,可不是这般情景:道路坑坑洼洼,公共区域杂草丛生,天一黑不打手电不敢出门……
变化始于2013年。当时,芦塘村发动从事建筑业的钟统明等人筹资160余万元,带动村民、企业捐资200多万元,同时争取政府奖补资金,开始“重塑”湾里屋场。
村民自发投工投劳,不挖山、不填水、不砍树,尽量保持屋场的“原汁原味”,菜园、池塘、稻田等依然是美丽乡村的标配。改造后的湾里屋场焕然一新,成为浏阳最早一批“幸福屋场”。
如今,芦塘村已因地制宜连片打造了湾里、芦塘河边、车田长冲、胜利渡口、枫树枰、向阳等六个依山傍水、掩红映绿的美丽屋场,形成山美、水美、田园美的美丽宜居村庄。
每一个屋场都各有特色。漫步胜利片美丽宜居村庄,只见村民房前屋后花红柳绿,一个个小院与屋场融为一体。这得益于屋场改造时的“拆围透绿”“降高透绿”。据了解,胜利片屋场建设共拆除铁棚、实心围墙137处,整理临时鸡舍77个,植绿225处。一“拆”一“透”,让整个屋场“颜值”与“气质”双双提升。
一粒“老种子”培育大融合农文旅产业
前不久,位于湾里屋场的老种子德育实践基地农耕园里,100多名来自长沙的小朋友或追蝴蝶,或挖野菜、做粽子,玩得不亦乐乎。
“从3月开始,我们逐渐迎来研学、团建活动高峰。”芦塘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运营负责人于觅君说,实践基地2023年以来接待游客超7万人次。
芦塘村党总支书记刘玲表示,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没有产业就没有支撑、没有后劲,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芦塘村创新“旅游+”“生态+”模式,推动农业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民宿经济、老种子经济、研学经济等产业板块。
“老种子”成为芦塘村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独特IP。
2016年,当地能人于建起等人发起组建湾塘盘古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并从全国各地收集五谷、瓜果、花卉等五大类老种子800余种,进行繁育种植。
2017年,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的落户,更让“老种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通过“合作社+企业+村集体+农户”的运营模式,湾里屋场建设老种子博物馆、老种子博览园、勤劳种子农耕园、智慧种子实验室、健康种子拓展园、德育种子讲习所六大场景,可同时容纳1000多名学生开展农事实操、农耕趣味体验。
“老种子”带动了乡村旅游,更为村民提供了增收致富的机会。在湾里屋场,合作社和旅游公司长期用工就有50余人,每年发放工资100多万元。
一条村规民约引领新时代乡风文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砖石柴,摆整齐,养禽畜,莫扰邻;公益事,要积极,讲奉献,不贪利……”在芦塘村,家家户户门口都贴着这样简洁易懂、朗朗上口的“三字经”。这是村“两委”通过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共同拟定的简约版村规民约,共132字。
在湾里屋场,党员、群众自发成立党员先锋岗、义务巡防队、义务清扫队。村民胡桂兰十年如一日组织广场舞队,免费提供茶水、照明;于芝林利用自家房屋打造湾里屋场“幸福歌厅”;于春林开放自家庭院,打造了健身广场……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从2014年开始,芦塘村就推出“最美庭院”“平安家庭”“孝顺媳妇”等评选,建立孝亲敬老基金会,每年举办“孝亲敬老文化节”。
与此同时,芦塘村通过打造“七彩志愿服务品牌”,创办“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农民讲习所”,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等,培育村民“好习惯”和“好风气”。
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根据村规民约约定,红白喜事由红白理事会管理,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破除陈规旧俗,反对铺张浪费、互相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