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教育是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工作。醴陵市紧扣党员教育向基层延伸、向深度拓展的部署要求,突出本土化、场景化、实效化工作思路,以隆兴坳村红色资源为依托,创新打造村级党员教育培训阵地,以“小阵地”托起党员教育“大课堂”,延伸培训触角,提升教育实效。
建强教学阵地,让党员教育“有处可去”。针对基层培训场所匮乏、模式单一的痛点,抢抓中组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机遇,在隆兴坳村高标准建设村级党员教育培训基地。摒弃传统封闭基地模式,创新采用“吃住在农家、课堂在乡村”的沉浸式培训。精心改造提升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实现有醒目标识、有规章制度、有教学计划、有电教设施“四有”标准,打造规范化教学核心区。依靠村民、组织村民、发动村民,引导村民利用自家闲置房屋开办民宿23家、农家乐17户,为学员提供原汁原味的乡村食宿体验。将教学点、参观点、实践点有机串联,形成“村内处处是课堂、农家户户是宿舍”的开放共享格局,让整个村庄成为一座功能完备的“没有围墙的学校”。近年来,隆兴坳村先后承办省市县各级培训班20余期,培训党员干部1500余人次。
承办全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专题培训示范班
建优师资队伍,让党员教育“有人来讲”。牢固树立“大师资”观,构建多元化、高水平、接地气的师资保障体系。依托市委组织部统筹,组建由省市县优质资源、党校骨干教师、党政领导干部、先进模范人物、优秀青年干部以及熟悉乡情民意的“土专家”“田秀才”组成的师资队伍。本土教师立足红色沃土,创作《学硬汉精神 建青春新功》《耿飚之问的时代回响》《传承伟大建党精神 赓续枫林红色血脉》等优秀党课9门。创新推行“双班主任”制,每期培训班配备一名市委组织部或党校干部作为组织员,同时配备一名熟悉村情的镇党委委员作为生活辅导员,实现组织管理与在地服务的无缝衔接。建立师资动态优化调整机制,根据培训主题、学员反馈和教学实效,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强化政治把关和业务培训,确保师资队伍政治过硬、结构合理、能力适配,为党员教育培训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师资供给。
枫林镇优秀青年干部为入党积极分子授课
建实课程体系,让党员教育“有料可学”。紧扣《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明确的党员教育培训首要政治任务和7项基本任务,坚持“‘姓党为党’、服务基层、按需施教”原则,科学设置理论武装、党性锤炼、能力提升三类核心课程。深度活化本土红色资源,将耿传公祠等红色地标、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和清廉风范,转化为最生动、最富感染力的党性教材。创新采用“课堂讲+实地看+实践练”教学模式。课堂讲,即邀请高校教授、党校专家讲理论、授方法。同时,通过与湘潭大学等高校共建“大思政课堂”,常态化开展退休党员和退伍老兵讲“长征”“抗战”“长津湖战役”等红色革命故事。实地看,即深入挖掘耿飚“三拒亲属请托”、宋时轮“一条皮带用十年”等本土红色廉政故事,精心打造以“耿传公祠”和时轮村“时轮记忆馆”为红色研学“第一讲”的实景课堂。实践练,即精心规划“红色研学+农旅融合”示范片区,组织学员参与采茶、艾草加工等农事体验,开展公益慰问老党员和军烈属等活动,通过“同吃农家饭、同住农家屋、同解基层题”“屋场夜话”等形式,与村民共话发展,在服务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深化认识、强化担当。
召开屋场夜话,讲红色革命故事,谋乡村振兴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