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寿县持续探索健全正向激励机制,着力加强“愿为”“能为”“敢为”干部队伍建设,用好用活各类干部资源,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干部撑腰鼓劲,有效激发了全县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和澎湃活力。
强化政治激励,鲜明导向激发“愿为”动力。搭建干事平台。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坚持事业为上、依事择人。对政治素质好、专业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干部,不论其所在单位性质或“冷热”程度,均根据其特点专长,有计划地选派到乡村振兴、征地拆迁、项目建设、信访维稳等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和关键吃劲岗位进行实践锻炼,为干部提供增长才干、施展抱负的广阔舞台。畅通晋升通道。将干部在中心工作、重大任务中的现实表现作为识别评价干部的重要标尺。对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在选拔任用、职级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和适当倾斜。例如,8名曾受处理处分但影响期满、在后续一线工作中表现特别优秀的干部,经严格考察程序后得到进一步使用,充分体现了组织“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同时,对承担中心工作任务重的15个单位,实行年度考核单列,科学评价其工作贡献。去年以来,已有130余名干部主动申请参与县委中心工作,干部队伍“愿为”的主动性显著增强。解决实际困难。畅通干部诉求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干部困难帮扶机制。去年以来,鼓励并指导各单位深入开展干部诉求摸底,县委组织部加强统筹协调,积极创造条件,集中力量为干部解决了一批如子女就学、夫妻两地分居等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有效缓解了干部的后顾之忧,增强了干部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强化关怀保障,用心用情解决“能为”。搭建交流平台。关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成长发展和身心健康。通过定期举办年轻干部交流会、专题读书班、健康有益的文体联谊活动等,为年轻干部创造学习交流、思想碰撞、拓宽视野、增进友谊的平台,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圈、社交圈,促进其全面发展。深化教育培训。聚焦能力短板与发展需求,精准实施赋能计划。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和干部岗位职责要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综合运用主体班次、专题研讨、网络学习、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推行“点单式”培训,根据干部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学习资源。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每年有计划地选派干部到上级部门跟班学习,开阔眼界思路,提升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强化帮带指导。建立健全常态化帮带培养机制。针对不同层级、不同类型干部特点,特别是对新录用公务员、年轻干部、专业型干部等群体,落实“导师制”,安排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领导干部或业务骨干进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帮带,在思想引导、工作指导、作风传导上给予全方位指导。在实战中传授经验、解决问题、锤炼本领。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工作复盘会,促进知识共享和能力共同提升,切实解决干部“本领恐慌”,增强“能为”的信心和底气。
强化精神激励,榜样引领凝聚“敢为”共识。深化谈心谈话。严格落实组织部门联系服务干部制度,分层分类开展经常性、高质量的谈心谈话,及时、全面掌握干部的思想动态、工作状态和实际困难。特别是对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承担繁重任务的干部,加大关心关爱力度,做到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心理上关怀。选树先进典型。在全县范围内常态化开展务实有效的评先评优活动,重点挖掘和宣传那些扎根基层、默默奉献、敢于担当、实绩突出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通过设立“身边的榜样”“担当作为功臣”等荣誉称号,并利用各类媒体平台进行深度宣传报道,让实干者得荣誉、受尊重,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大力营造学习先进、崇尚实干、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营造容错氛围。深刻理解中央关于“三个区分开来”的精神实质和省组织部长会议的具体部署,探索建立符合该县实际的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为在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中出于公心、担当尽责,但因客观因素出现失误或偏差的干部撑腰鼓劲,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让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凝聚起“敢为”的强大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