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改制后的“脏乱差”困境,到如今老工业区焕发新生机——衡阳市雁峰区白沙洲街道白竹皂社区的蜕变,源于一条清晰的主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近年来,社区党委深耕“五邻工作法”,以党建为笔、以民心为墨,在老旧厂区改造的画布上绘就共建共治共享新图景,其创新实践被求是网推介,先后荣获湖南省第三届学雷锋优秀志愿服务社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等称号,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动样板。
党建领航聚合力:让红色引擎驱动治理
“党组织扎根前沿,党员冲在一线,社区才有精气神。”这是白竹皂社区党委的共识。面对企业改制移交的230余名党员,社区党委分类建档、精准施策,按照小区分布组建6个党支部,选拔车间老主任、技术老骨干等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担任支部委员。这些“老纺织人”熟悉每栋楼的故事、每户的难处,成为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活纽带”。
“亮身份、践承诺”活动中,党员们在楼道亮明身份、在楼院带头服务。老旧小区改造启动后,党员带头走进“屋场恳谈会”“首峰夜话”,收集居民意见326条,7次调整改造方案,直到90%以上居民点头认可才能动工。从政策宣讲到矛盾调解,从工程监督到民意收集,党员身影活跃在每个环节,让党组织的“根”扎得更深、“脉”传得更活,凝聚起“共商共建”的强大合力。
盘活资产筑阵地:让闲置空间变身睦邻乐园
“废弃单车棚堆杂物、老厂房荒着可惜,能不能改改?”居民的呼声,成为社区党委的行动指南。针对辖区内废弃厂房、荒地、单车棚等闲置资源,社区党委以“党支部牵头、楼栋长上门、居民代表议事”的模式,让改造方向始终跟着群众需求走。
如今,曾经的“痛点”已成“亮点”:废弃单车棚变身智能充电桩集中停放点,彻底消除“飞线充电”隐患;闲置足球场改建成体育中心,篮球架、健身路径一应俱全,早晚总有居民在此锻炼说笑;300余平方米的废弃幼儿园更“重生”为党群服务中心,健身区、议事区、文化角功能齐全,成了党群共乐的温馨家园。
此外,社区新增3个停车场、236个停车位,规范停车秩序;“白竹皂路”等承载记忆的路牌重新竖起,留住老工人的集体乡愁。闲置资源盘活后,公共服务空间扩大三倍,“我的社区我做主”的理念深入人心。
阵地延伸暖民心:让服务触手可及
“办事不用跑远路,活动有了好地方,这才是咱自己的‘家’。”居民口中的“家”,正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党委坚持“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将阵地打造成“五大功能区”,让服务直抵群众心坎。
便民服务区整合高龄补贴、社保、医保等事项,推行“一窗受理、一次办好”,居民用一体化自助终端机就能打印房产信息,省时又省心;
党群活动区每月举办主题党日、文艺演出、包粽子等活动,场场座无虚席;
综合治理区由社区民警、邻长、志愿者组成“调解队”,今年已化解邻里纠纷46起,实现“小事不出楼院”;
协商议事区的“邻里议事会”成了“金点子”发源地,从加装路灯到垃圾分类,居民的事居民说了算;
文体康养区的阅览室、棋牌室,是老人们的最爱,午后总有茶香伴着书声。
小区“微心愿”墙上,邻长定期收集诉求,从修水管到找工作,事事有回音。阵地延伸到“家门口”,服务便暖到了“心头上”。
精准服务暖邻心:让关爱无处不在
“张阿姨,电风扇修好了”“李师傅,找‘能人榜’上的小刘修水电”……在白竹皂,“服务暖邻”不是口号,而是日常。社区党委摸清居民“急难愁盼”,建起“15分钟服务圈”,让关爱触手可及。
针对老年人多的特点,“帮帮团”志愿者提供电器修理、理发、体检等服务;“社区能人榜”上,7名水电维修、管道疏通“达人”公开联系方式,24小时响应求助。社区推行“片组邻”三长联动机制,192名邻长化身“情报员”“调解员”“服务员”,哪家漏水、哪家有矛盾,第一时间解决。
低温雨雪冰冻期间,党员顶风冒雪铲冰除雪、排查隐患;邻长踩着积雪上门,把棉被、棉鞋送到独居老人家中。冻红的双手捂热了民心,坚实的脚步丈量出“服务零距离”。
文化润心聚精神:让老记忆焕发新活力
午后的文化长廊里,几位老工人围着旧纺织机械驻足:“这是1985年的进口设备,当年我们车间好多人操作过!”白竹皂的“新”藏在设施里,“魂”留在文化中。社区党委深挖工业文化底蕴,让老记忆成为凝聚人心的新纽带。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众读书会”分享纺织故事,“音乐党史课”唱响红色旋律,“我们的节日”活动中,包粽子、猜灯谜拉近了邻里情。三支部党员李楚芝创作的“三字经”——“电动车、不乱摆、有地停、有电充”,成了居民的“行为指南”。社区“荣誉墙”表彰“热心肠”“调解能手”,让“奉献光荣”蔚然成风。
从“老厂房”到“新家园”,从“邻里疏”到“一家亲”,白竹皂社区的蜕变证明:党建引领是基层治理的“定盘星”,民心所向是治理效能的“试金石”。当党组织扎根群众、服务跟着需求走,老社区总能焕发新生机,走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