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株洲市渌口区以“党建引领促发展,乡村振兴谱新篇”为核心思路,积极探索,通过强化组织建设、汇聚治理合力、推动产业振兴、优化民生服务,走出了一条具有渌口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强组织堡垒,提升乡村建设实效。秉持“党建为纲,强基提质”的理念,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乡村建设中的关键引领作用。一是强化思想引领。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借助区委中心组学习、镇村干部大会等平台,累计开展25次党的重要会议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学习活动。扎实推进党纪学习教育以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组织相关专题学习。区委领导班子成员带头针对各项重点工作开展专题研讨交流15次,确保全区上下思想统一、行动一致。二是夯实基层基础。坚持“优中选优,储备人才”的原则,动态储备村级后备力量690人,成功整顿提升4个软弱涣散党组织。以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为目标,组织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村集体经济壮大、乡村治理等专题培训12场次,组织后备力量培训班轮训140人次,有效提升基层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基层干部应对复杂乡村事务的能力。三是规范支部管理。常态化督促全区各党支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以及主题党日活动等制度。通过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等方式,确保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规范,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乡村建设项目推进、政策落实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聚治理合力,推动基层善治升级。践行“党建赋能,共治共享”的理念,持续激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统筹协调效能,构建起多元参与、协同高效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一是完善治理体系。建强建立“片-组-邻”的基层治理组织体系,将全区村(社区)按照人口数量、地理分布、产业特点等情况科学划分若干片区,形成“区级领导联镇、镇班子包村、村‘两委’成员包片、村(居)民小组长包组、村(居)民代表联系群众”的五级联动机制。目前,全区共有761名片长、3230名村(居)民小组长、9291名邻长与89782户村(居)民精准对接,画好服务群众的同心圆。二是打造先锋品牌。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服务队围绕乡村振兴、矛盾纠纷化解、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开展“亮身份、践承诺、当先锋”活动。党员干部佩戴党徽上岗,在村口、社区公告栏公示承诺事项,接受群众监督。在环境整治中,他们带头清理垃圾、拆除乱搭乱建,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在矛盾纠纷化解中,志愿者服务队凭借耐心和专业,深入农户家中了解情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00多件,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三是健全监督机制。充分利用“幸福株洲微信群”这一便捷平台,公示公开党务、村务、财务等事项300余件,大到村集体产业项目招标,小到低保名单公示,都一一呈现,让群众看得明白、心里踏实。组织纪检、公安、司法等多部门力量对重点人员开展联合排查,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开展法治宣讲教育8场次,通过发放宣传手册、现场答疑、模拟法庭等形式,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增强群众的法治观念。
抓产业振兴,实现集体经济突破。聚焦“党建领航,产业富民”的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党组织整合资源、引领发展的优势。一是党建引领产业布局。以“党建+特色产业”为核心,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工作模式。推进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水稻种植2万亩、特色蔬菜种植1.8万亩、经济果林种植500亩。发展特色养殖产业,家禽存栏量达到10万羽,实现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在特色蔬菜种植中,党支部组织农户学习先进种植技术,合作社负责销售渠道拓展,农户专注生产,形成了紧密的产业合作链条。二是创新模式激发动能。建立区级领导包抓机制,每位领导分包2~3个村,每月至少深入包抓村开展1次调研指导,累计开展调研指导40余次,全面掌握各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和需求。制定渌口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升工作方案及“八项举措”,涵盖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市场对接等多个方面。通过“项目推动+资源盘活+服务助力”的模式,上半年全区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120%。三是整合要素提升效益。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整村推进工作,通过宣传政策、召开村民大会、引进专业种植大户等方式,流转土地1500亩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成功引进多个农产品加工项目,引进资金3000万元,不仅帮助消化本地的农产品,还能增加就业岗位。组织电商运营、农业技术、手工技艺等专项培训20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人,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优民生服务,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树立“党建为民,服务先行”的理念,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一是提升教育医疗水平。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投入教育资金,完成淦田镇中心小学、龙船镇中学等8所农村学校改扩建,新增学位1600余个,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完成5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配置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为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开展免费体检1.8万人次,构建“15分钟医疗服务圈”。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86公里,实现全区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100%;实施农村电网升级工程,及时更换变压器,解决12个偏远村组供电不稳问题;完成朱亭镇灌区、龙潭镇饮水工程等15处水利设施改造,保障2.1万亩农田灌溉。三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个,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农民运动会”等特色活动28场次,开展送戏下乡46场、公益电影放映630场,惠及群众12万人次,让文明新风浸润乡村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