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底沾泥,才能丈量民情的厚度;耳贴大地,方可听见民生的回响。今年以来,茶陵县洣江街道开展“进千家门、访千家情、解千人忧、暖千人心”大走访活动,街、村两级干部纷纷进组入户,察实情、解难题。
洣江街道位于城乡接合部,辖12个行政村、2个社区,群众诉求众口难调,需要长期跟踪,找准切入点,找到公约数。开展“四千”大走访旨在涵养“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推动全街道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温暖民心。
进千家门,让政策深植阡陌。
6月底,走进位于洣江街道渡里村的湖南明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智能化水稻育秧中心里一盘盘秧苗长势喜人,放眼望去一片绿茸茸。
公司相关负责人廖慧艳介绍,一条育秧流水线每天可以育秧1.8万盘,18天左右小小的芽苗就可长成根肥苗壮的秧苗,较传统人工育秧效率提高80%。
(智能化水稻育秧中心)
“上半年,我们改进了喷淋系统及电路,育苗车间、新型车间恒温调控等5台设备投产运营,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廖慧艳表示,街道工作人员经常来宣讲政策、协调用地用工,并关注周边村民的生产生活。
就在前不久,街道工作人员还来帮忙解决“招工难”问题。“7月正是农忙时,合作社一天最多要100多人。”农事活动的业务季节性需求强,短时间内难招到足够数量的工人,街道了解情况后迅速帮忙协调,号召邻近富余劳动力帮忙。今年,该合作社已服务约400家农户,共助力6万余亩农田生产。
当走访的脚步穿透纸面,发展的种子便扎进泥土。“四千”大走访,第一步就是“进千家门”,主动提供上门式服务,使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
(洣江街道工作人员进村宣讲政策)
今年,星桥村开工了秸秆回收利用项目,总投资6850万元。“预计10月底,会建起现代化烘干厂棚、流水线育秧厂棚等设施,可减少秸秆焚烧污染,并提供现代化农业服务。”项目负责人刘回芳已在长沙开了20多年公司,作为洣江人,看到家乡政府努力为企业解决问题,他也愿意返乡办厂。
(星桥村秸秆回收利用项目建设中)
访千家情,以真心融化坚冰。
今年3月21日,4位村民满脸喜色地举着锦旗走进洣江街道办事处,不住地讲:“真的太感谢街道了,不然我们都不知道安置到哪里去。”
(洣瑶社区安置村民给洣江街道送来锦旗。陈帅帅 摄)
回溯到2011年,茶陵滨江一期项目启动,所涉11户拆迁户与洣瑶社区下瑶5组村民因安置点选址问题产生分歧,多年来协调解决收效甚微,导致部分安置点村民无法顺利建房,该问题也成了遗留问题。去年,街道党工委书记、主任、分管领导及相关干部挂图作战,研究解决村民反映的预留安置地空间规划、预征后村民无地建房等问题。
“权益内一分不少,政策外一分不多。”村民家的大门,迎接过征拆工作人员30余次来访,隔三岔五上门谈谈心、唠唠嗑,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洣江温度”。三十次叩门,敲开的是心门;十分诚意,消融冰封十余年的心墙。经过街道多次协调与推进,终于解决了十余年悬而未决的梗阻。
在土沙村,有座挨着村委会的集中安置点,目前住着5位老人。“他们都是既无劳动能力,又无经济来源的老、弱、孤、残‘五保户’。”土沙村党总支书记、主任薛继辉介绍,当初安置点选址建在村委会旁边,就是为了方便村干部及时照应住户,今年街、村工作人员更是经常探访慰问。
(土沙村集中安置点)
“住在村部旁边,我更安心、放心。”今年68岁的薛大坚患有小儿麻痹症,身为“五保户”的他也可以去县城里住养老院,“但留在村里有熟悉的亲友、村干部关照我。”
以“访千家情”为引,街道工作人员面对面了解村社区、群众的民生需求和建议。办点干部、村干部通过入户核查,低保提标242户422人,新增28户33人;核实审定临时救助41户,新增特困人员6人;为35户老弱病残等重点人群安装烟雾报警器,花费2万元完善交通防护设施18处。
(洣江街道工作人员进村入户)
解千人忧,用行动注解担当。
民心所盼,政之所向;枝叶关情,步履不停。驱车前往仙源村,这里正在整改废弃电线杆和拉线影响农民耕种的问题。
仙源村棕塘、南冲、龙下等组S345沿线电杆乱立、电线乱拉,严重影响了该区域农田正常耕种。“早期建设时,没有进行统一规划,部分电线杆也老化了。”仙源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刘红明说,不仅有电线杆“长在”田中,还有部分电线离地面仅2米多,导致农用机械难下田,村民出行存在安全隐患。
村里收集到该问题后立即上报,洣江街道及时对接茶陵县文旅广体局、国网茶陵供电公司,及移动、电信、联通等相关单位,对电线杆和拉线合理布局和整改,并清理废弃电线杆及线缆。
(仙源村电线杆整改中)
电线杆拔起的刹那,民心也豁然打开。“目前调整了100多根电线杆,抬高电线近40根。为了不影响正在耕种的农作物,预计到10月秋收结束后全村调整完毕。”刘红明站在田埂上展开舒心的笑颜,“开展‘四千’大走访后,基层的问题能得到更快、更高效地响应。”
“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是洣江街道“解千人忧”行动的指南。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走访发现的情况,尽量当场受理解决,或积极动员多方力量,有效链接社会资源,形成“收集分类、精准交办、结果反馈、问题销号”的闭环链条。
(洣江街道工作人员入户走访)
“进千家门、访千家情、解千人忧”,才能“暖千人心”。点滴改变,群众看在眼里:修缮的10处水利设施滋润了农田,整改的7条村道便利了群众出行,复明的10余盏路灯点亮了学生求学路,雨夜中的“拉网式”排查让独居老人躲过屋顶垮塌……截至6月30日,洣江街道工作人员已走访3147户,解决问题282个,正在办理117个。
“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把老百姓的事当自己的家事,很多问题就好解决了。”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双说,希望“四千”脚步走到哪里,哪里就吹起新风——在疏通的水渠里,在复耕的田野上,在千家万户的屋檐下,更拂过洣江两岸的四季丰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