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株洲市渌口区高度重视党员教育工作,深入挖掘本土特色资源,通过“规范化、专业化、多元化”协同打造,聚力建强多场景、立体式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推动党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突出规范化打造,构建全域矩阵。健全制度体系。制定《渌口区党员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管理办法》,建立由区委组织部牵头,区委党校具体指导,各相关部门、乡镇、现场点位紧密配合的“联评、联建、联管”协作机制。系统开展现场教学点认定入库与复评工作,对教学点的硬件设施、教学内容、师资配备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和评估,推动现场教学点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分类建设教学点。立足本土历史文脉、资源禀赋和创新经验,围绕“党性教育、传统文化、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层治理”5个主题方向,打造杨得志故居革命教育基地、朱亭古镇传统文化教学点等一批特色鲜明的现场教学点。目前,全区已建成各类现场教学点11个,初步构建起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充满活力的现场教学点矩阵。规范教学标准。按照有宣传册、有简介片、有师资、有微党课“四有”思路,推动现场教学点规范化、特色化、链条式发展。细化课程开发、师资调配、学员管理等全流程规范,从课程设计的前期调研、内容撰写,到师资的选拔、培训和调配,再到学员的报名、培训期间的管理和考核,都制定了详细的标准和流程,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突出专业化教学,提升培训实效。建强师资力量。积极探索“现场点位讲解+业务部门解读+党校教师授课”的“三师制”教学模式,构建由专职讲解员、部门业务骨干、党员教育讲师、党校教师组成的师资库。通过多种渠道广泛选拔优秀师资,对入选师资库的人员进行动态管理,定期组织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目前,师资库已动态储备专兼结合、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教学人才130余人。强化课程供给。紧扣现场教学点主题,配套“现场课+专题课+案例课”课程体系。组织专业团队深入调研各教学点的特色和优势,结合党员教育的实际需求,开发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程。累计收集案例教学课程21门,开发《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乡村振兴的渌口实践与探索》等精品课程11门,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和互动交流,让学员有看头、有听头、有学头,切实提升培训效果。优化教学设计。探索“沉浸体验+互动参与”“实地走访+分组讨论”等教学模式,推动教学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员积极参与,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决策、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员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由“教师讲、学员看”到“教师引、学员论”的升级,有效提升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突出多元化赋能,延展教学链条。打造“指尖课堂”。依托微信群、公众号等渠道,上线《红心润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微党课,让党员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都能获取丰富的学习内容,使党员教育更加贴近党员实际需求。创新推出“云直播”教学活动,定期邀请党校教师、先进党员代表开展线上专题讲座,打造“青春渌口大讲堂”线上版,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打造“流动课堂”。针对农村党员、流动党员集中学习难的问题,组建“党员教育流动服务队”,配备移动教学设备和红色文化展架,深入村组、工业园区、建筑工地开展“送教上门”活动,把“课堂”设在村头院落、车间班组。教学内容紧扣不同群体需求,为农村党员重点讲解乡村振兴政策、农业技术知识,为企业党员侧重解读惠企政策、党建与生产融合路径。打造“实践课堂”。依托朱亭鲜果小镇等现场教学点打造村书记工作室,组织村(社区)“两委”成员围绕工作痛点难点开展共学共研。针对集体经济发展薄弱、信访矛盾大等治理难题,组织村干部在工作室共同研讨,邀请区直单位、联镇领导、专家教授进行指导,切实提升村(社区)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