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乡这片红色沃土上,一支由24届道林、大屯营、花明楼、东湖塘镇选调生组成的“楚沩新声”宣讲团,依托湖南省“新年五件事”活动平台,于7月1日至10日深入四个乡镇,开展了5场别开生面的主题宣讲及实践活动。团队用接地气的语言为群众讲解宁乡“三长制”工作,结合二轮延包重点工作深入片组摸排,联合三下乡实践团队开展底线底板工作宣传,在基层一线播撒政策火种,点亮乡村治理星火。
理论溯源:从“枫桥经验”到宁乡实践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团队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枫桥经验”的深刻阐释为理论指引,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对比,向群众展示了宁乡“三长制”的创新实践。在宣讲现场,浙江“村民说事”的民主协商、北京“朝阳群众”的群防群治等典型案例,与宁乡本土的党员“三亮三比”行动交相辉映,展示出“枫桥经验”的持续生命力,也让群众直观感受到“将治理神经末梢延伸到‘最后一米’”的宁乡智慧。
成员分享“三长制”治理成效。
“外地的经验再好,不如自家的钥匙能开门。”宣讲团成员用这样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基层治理必须因地制宜的深刻道理。他们用一组组翔实的数据说话:根据2025年5月宁乡市公布的数据,“三长制”实施以来,全市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下降70%,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56%。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三长”走村串户,用脚步丈量民情的真实写照,用乡音土话解读政策的生动实践。
在一次宣讲中,团队创造性地设置了“如果”交流环节,邀请村民们畅想“如果你是一名‘三长’,群众不理解二轮延包政策,你如何进行沟通”。这个环节不仅调动了群众的讨论热情,更让大家深刻体会到基层治理需要每个人的参与。一位片长也就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工作困境,“片区组长和群众年纪都大了,我也不怎么会用手机,摸排起来吃力。”团队将此问题记在心上,并在后续活动中帮助解决。
实践转化:从理论宣传到重点落实
团队将理论宣讲与乡镇重点工作紧密结合。一方面,聚焦农村土地二轮延包这一民生关切问题,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政策要点,详细讲解注意事项,确保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这种“政策赶集”式的宣讲,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用好政策。同时,团队深入两个老年人较多的片组,配合组长开展二轮延包摸排工作,解决了组长和群众不熟悉手机使用的实际困难。
团队帮助摸排二轮土地延包。
另一方面,团队联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下乡”实践团队,针对不同群体需求提供精准服务,宣传未成年人保护、防溺水、反诈骗等底线底板工作。面向老年群体,他们通过情景再现、案例分析等方式,生动讲解电信诈骗、保健品诈骗等常见骗局;针对青少年群体,则采取互动问答、视频教学等形式,系统开展防溺水、防性侵安全教育。这种分众化、互动式的宣讲模式,既提升了宣传效果,又增强了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微光如炬:从阶段探索到长期坚持
“楚沩新声”宣讲团以“微光如炬: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宁乡答卷”为主题,在四个乡镇累计开展3场理论宣讲、2场实践活动,吸引300余名群众参与。活动后,宣讲过程被制作成了25分钟的纪实视频,在花明楼镇炭子冲村党建文化展厅配合展览参观进行播放。这一形式让更多群众深入了解宁乡“三长制”的实践智慧。
在党建文化展厅播放宣讲视频。
微光虽弱,聚之成炬。“楚沩新声”宣讲团将继续根植宁乡红色沃土,积极探索更多微党课形式,开发多元宣讲主题与实践行动,既当政策理论的“翻译者”,又做群众身边的“宣讲员”,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党的好政策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身边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