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永顺县将电教片作为新时代党员教育的“铸魂工程”,将其打造成为强化干部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基层战斗堡垒的重要载体。在创作过程中,突破传统“就片论片”的思维局限,坚持以“政治引领、守正创新、系统赋能”为工作主线,着力构建起“内容有深度、传播有广度、教育有效度”的党员教育新矩阵。
锚定政治属性,在内容创新上破局,筑牢“思想根基”。将电教片创作作为强化党员政治教育的核心抓手,跳出“标签化”“概念化”窠臼,以“小切口”诠释“大主题”。聚焦时代命题:紧扣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等重大任务,把镜头对准永顺县改革发展一线——既拍乡村振兴中的“领头雁”、基层治理中的“排头兵”,也记录产业链上的党员攻坚组、服务群众的“红细胞”,让“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实现“见人见事见精神”。回归群众视角:打破“高高在上”的叙事惯性,以“平视角度”挖掘真实故事。如永顺县委组织部拍摄的《门口挂盏灯》通过农民视角还原革命历史,用“一盏灯”串联起党群鱼水情,正是以情感共鸣增强政治认同的典范。电教片创作始终坚持“群众爱看才会看,看得进去才有效”,让党性教育浸润人心而非流于形式。
创新载体形式,在技术赋能上突破,拓宽“传播矩阵”。电教片的拍摄需要主动拥抱新媒体技术革命,推动电教片从“单向灌输”向“互动体验”升级,构建“传统平台+新兴载体”的立体传播网络。技术赋能内容表达:统筹运用MG动画、微纪录片、VR全景等多元形式,让严肃题材“活”起来。例如,用动画解析发展党员程序和禁毒知识推广,用VR重现红色遗址,既能降低制作成本,又能提升年轻党员的接受度。建立永顺县“技术资源库”,整合专业团队与民间力量,破解基层“会拍不会创”的困境。精准匹配传播场景: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场景定制内容——给农村老党员看“方言微党课”,给机关党员看“攻坚纪实片”,给流动党员推“云端微视频”。永顺县通过“党建公众号+融媒体+院坝课堂”多渠道展播优秀电教片,实现171万次浏览,真正收到精准投放的实践成果。
强化系统保障,在机制建设上破冰,提升“创作效能”。电教片的拍摄要建立“统筹协调、激励约束、学用转化”的闭环机制,确保电教片工作常态长效、提质提效。构建“一盘棋”创作格局: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县委宣传部、县融媒体中心等部门联动,形成“选题共商、资源共享、成果共用”的工作专班。建立“县级策划+乡镇供稿+专业制作”模式,既避免重复投入,又能挖掘各乡镇特色(如产业强镇拍“党员助企”,生态乡镇拍“绿色实践”)。完善“学用评”转化链条:将电教片观看纳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必选内容,推行“观后讨论+实践跟进”机制(如看《最美养路人》,组织党员对标找差)。同时,建立“群众评议+党员反馈+专家评审”的评价体系,每年度评选优秀作品。
聚焦成果转化,在教育实效上破壁,凝聚“奋进合力”。县级创作的终极目标,是让电教片成为“凝聚人心、激发干劲”的引擎。要通过优秀作品的广泛传播,将“榜样力量”转化为“实践力量”。用典型引领方向:通过《最美养路人》《妈妈》等影片,让党员在对标先进中明确“该做什么、该怎么干”,把感动转化为服务群众、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用故事传承基因: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如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故事,永顺县李烛尘事迹),通过“实景+动画”等低成本模式,让红色历史“可感可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抓好党员电教片工作,关键在于“站在政治高度谋、聚焦基层需求创、盯着教育实效干”。唯有始终以“铸魂育人”为核心,以“守正创新”为路径,才能让电教片真正成为锤炼党性的“熔炉”、凝聚共识的“纽带”,为党员电教片拍摄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