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醴陵市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党建引领,以出台《醴陵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村财乡管”工作的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为抓手,着力构建权责清晰、程序规范、监督有力的村级财务运行机制,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筑牢战斗堡垒注入新动能。
从“问题清单”到“工作清单”的破题之旅。聚焦村级财务管理顽疾,以“深调细研”摸清底数、找准路径。沉下去摸实情。由市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组建专项调研组,深入来龙门街道、东富镇、板杉镇等4个镇街8个村开展蹲点调研。通过座谈30余名村“两委”干部,梳理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账户管理不规范、财务公开流于形式、业务指导不够具体等8类23条具体问题,形成《醴陵市村级财务管理问题清单》。走出去听诉求。调研组带着问题清单深入镇街一线,组织村级财务分管领导、财政办公室主任、村账会计等30余人次召开座谈会2场,重点围绕职责不清谁来管、流程模糊怎么管、群众质疑如何回应等核心问题展开研讨,累计收集明确镇街与部门权责、提高大额支出审批效率等诉求建议17条。立起来明方向。针对问题清单和群众诉求,市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反复论证,最终提炼形成“定好两个责任、算好两个账本、管好两个口子”的工作框架,明确镇级监管责任与村级主体责任,要求镇街同步监管村委会账目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账目,严格把控村级资金流入与流出关口。
从“基层智慧”到“制度框架”的凝结升华。立足“政策衔接、因地制宜”,将基层智慧上升为制度规范,推动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制度设计“专业化”。《办法》起草过程中,由市委组织部牵头系统梳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关于加强和规范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的意见》等上位文件要求,结合醴陵实际细化操作条款。比如,《办法》明确村级财务由镇街分管农业的副职管理,厘清农业、财政部门职责,形成全市工作调度一盘棋。工作开展“特色化”。《办法》在坚持统一规范的基础上,注重“留白”与“创新”。一方面,明确“谁审批谁负责、入口出口一并管、大额开支先预审后使用、项目票据一并审、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公开透明”6项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赋予镇街一定自主权,允许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实际细化操作细则。例如,各镇街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大额开支标准(原则上不超过10万元),真正实现“制度统一、执行灵活”。特殊情况“规范化”。针对农村改革发展中存在的政策空白、易引发矛盾的特殊情形,《办法》逐一作出规范。例如,《办法》针对“村社分账”过渡期资金管理难题,明确“在未彻底完成‘村社分账’前,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账户上的资金需转入村(居)民委员会账户进行支出”,从制度层面堵塞漏洞、化解矛盾。
从“纸上条款”到“基层实践”的生动转化。聚焦制度执行,多措并举推动《办法》从“纸上”走向“地上”、取得实效。培训指导“全覆盖”。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等业务部门,用“流程图+问答”形式解读《办法》,全覆盖培训24个镇街的“涉财人员”,包括镇街分管领导、村“两委”负责人、财政所干部等,对新任村报账员实行“3个月跟岗学习”,确保“培训一人、合格一人、上岗一人”。流程管控“全链条”。所有支出严格执行联签审批制度,由经手人和证明人签字,村报账员初审,村务监督委员会不少于3人签字盖章审核后,报村党组织书记审批,再由镇街村账会计初审签字,镇街财政办公室主任复核签字,村级办点领导把关签字,镇街分管领导确认签字,做到“资金流动到哪,责任就跟进到哪”。监督体系“全方位”。将《办法》执行情况作为基层党建工作重要内容,市委组织部每季度牵头开展督导指导,重点核查审批流程是否合规、资金使用是否透明。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市直单位,每年对村级财务监督检查,检查面不少于20%,实现五年全覆盖。每月在“幸福株洲”监督与服务微信群进行村级财务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