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指示,湘阴县静河镇聚焦青年思想引领与乡村振兴实践,组建“乐动静河·红音宣讲团”,着力挖掘本土榜样故事,创新宣讲形式载体,转化宣讲成果,精心策划湾河中学站、黑背鲫鱼养殖站、左宗棠故居站、乡村屋场会等20余场“湘”村微党课,活动覆盖青年学生、党员干部、村民群众等1000余人,为凝聚发展共识、激发内生动力提供新路径。
深挖本土榜样,组建青年宣讲“生力军”
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激活本土榜样资源的育人效能。精选骨干建队伍。在镇内精心遴选政治素质好、表达能力强、熟悉乡情民意的青年党员干部,组建本土青年榜样宣讲团,由静河镇党委副书记彭鸽担任队长,确保宣讲既体现政治高度,又充满乡土温度。精准选树立标杆。深入调研走访抗美援朝退伍老兵余胜生、脱贫致富村书记郑卫求、返乡青年后备力量蒋博文,深度挖掘榜样人物的奋斗历程、感人事迹和精神内核,精心制作采访视频,反复打磨宣讲稿件,确保故事真实感人、精神提炼精准、教育意义深刻。
宣讲团带领优秀党员、后备力量、发展对象赴柳庄开展“行走的党课”
创新形式载体,筑牢艺术实践“强磁场”
摒弃传统说教模式,探索沉浸式、互动式、艺术化的宣讲新路径,提升吸引力与感染力。以艺铸魂,从湾河中学站《追光吧,少年!》到左宗棠故居站《追光吧,党员!》,宣讲团以乐为媒,巧妙将影像制作、手势舞教学、诗歌朗诵、古筝演奏、红歌教唱等多元艺术形式融入宣讲环节,让在场听众沿着党的光辉足迹,在艺术熏陶中重温峥嵘岁月,接受精神洗礼,感悟信仰力量,实现“以艺载道、以艺传情、以艺铸魂”。以实践筑基,结合“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宣讲团组织镇内优秀党员、后备力量及发展对象外出赴柳庄开展“行走的党课”沉浸式学习,通过“理论宣讲+历史遗迹+艺术思政”新模式,推动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宣讲团在湾河中学开展《追光吧,少年!》“湘”村微党课
聚焦振兴沃土,唱响服务发展“主旋律”
延伸服务触角,推动成果转化,助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积极动员全镇干部力量,聚焦中心工作解民需。通过屋场会、入户走访等形式,用乡音土语,面对面开展政策理论宣讲和重点工作宣传,如防溺水、一盔一带、秸秆禁烧、人居环境整治等,引导群众理解、支持、参与家乡建设。校地合作引智,共谋产业发展。邀请长沙理工大学三下乡实践队、湘阴县星火青训营二组学员赴本镇特色产业湾河口社区黑背鲫鱼养殖点进行实地参观学习,深入了解产业发展模式和“致富密码”。组织学员与榜样带头人、技术专家召开专题座谈会,聚焦产业升级、技术瓶颈、市场拓展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研讨,推动宣讲成果转化为发展动能。
宣讲团在静河镇全村(社区)开展屋场会微宣讲
构建长效机制,激活品牌发展“生命力”
构建 “品牌传播-队伍扩容-反馈升级”三位一体长效机制,推动红色教育从“活动化”向“长效化”转型。强化品牌辐射。精心制作《基层先锋共铸青春誓言》《湘阴县静河镇杰出青年访谈》《宣讲纪实》《感动访谈录—采访抗战英雄》等微视频与系列新闻稿,通过县级融媒体、公众号、视频号等广泛传播,视频点击量突破2万次,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壮大宣讲队伍。宣讲团面向全镇吸纳青年干部、优秀党员、后备力量等新鲜力量,结合每月镇村联合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常态化宣讲,确保队伍持续“造血”。注重反馈提质增效。面向宣讲对象收集问卷反馈100余份,聚焦内容吸引力、形式创新性等关键指标量化评估,针对性优化完善,确保宣讲内容常讲常新、直抵人心。
宣讲团带领大学生实践队和青训营学员赴黑背鲫鱼养殖基地开展座谈会
从“讲台”到“田埂”,从“听故事”到“谋发展”,静河镇以“红音宣讲”为支点,撬动艺术感染力、实践转化力、制度生命力三重杠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乡村振兴的星火在青春力量的传递中生生不息。这曲由青年谱写的“红色乐章”,正成为激活乡村振兴内心动力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