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云溪区陆城镇作为一座承载着三国文化记忆的千年古镇,境内铜鼓山遗址、大矶头古渡、黄淑烈士故居等文化印记星罗棋布,为基层治理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土壤。近年来,该镇跳出“就治理抓治理”的传统思维,以文化为笔、以民生为墨,将红色基因、传统智慧、文明新风融入治理血脉,探索出“文化赋能、治理增效、群众受益”的特色路径,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破解了治理难题,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互促共进。
红色文化引领:以精神内核凝聚治理合力
红色资源是基层治理的“精神富矿”。陆城镇以黄淑烈士故居为核心,构建“挖掘-转化-传承”的红色文化工作链条,让革命精神成为凝聚人心的“粘合剂”。
在资源转化中筑牢阵地根基。该镇不仅对黄淑烈士故居进行保护性修缮,更精心打造“沉浸式红色展厅”,通过实物陈列、场景还原、多媒体互动等方式,生动再现烈士“不畏艰险、赤诚为民”的革命历程,每年接待党员群众参观学习超2万人次,成为市区两级党员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打卡地”。同步创建的“一路清风 满城廉香”廉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将陆逊屯兵时期的军纪故事与当代廉政案例相结合,让“清正守节”的文化基因可触可感,全年接待参观学习5000余人次。
在品牌创新中激活参与热情。针对年轻群体特点,在陆城南北正街推出“红色党建+”系列活动,其中“沉浸式党课”通过情景剧、角色扮演等形式,再现黄淑烈士组织农运、老兵参与抗美援朝等历史场景,让党员群众在“穿越时空”的体验中深化情感认同。2024年以来,该系列活动已举办100余场,参与人数超3万人次,不少村民从“被动参加”变为“主动报名”,甚至自发组成志愿服务队参与活动筹备。
在薪火相传中锻造干部队伍。聚焦年轻干部成长,创新开展“双学双讲”活动:一方面组织“讲述老兵故事”宣讲会,邀请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现场讲述经历,年轻干部整理形成《烽火记忆》故事集;另一方面开设“青年夜校”,围绕红色文化、群众工作方法等主题开展专题培训40余次,推动年轻干部在文化浸润中提升“为民服务”的本领,近年来已有12名年轻干部因表现突出获得市级表彰。
传统文化赋能:以乡土智慧破解治理难题
陆城镇将“邻里相携”“孝老爱亲”等传统文化基因转化为治理动能,推动民生改善、矛盾化解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
在民生服务中践行“守望相助”。传承“一家有难、四邻相帮”的乡风民约,深化“党员+三长(片长、组长、户长)”联系群众模式,128名镇村干部全部下沉至18个村(社区),建立“每周走访、每月汇总、每季办结”的工作机制。针对群众反映集中的“出行难”问题,推动完成村组道路硬化23公里;聚焦“养老愁”,建成村级养老服务中心8个,提供助餐、助医等服务2000余人次;围绕“环境差”,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清理垃圾死角156处,416件民生实事的落地,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家门口的变化”。
在矛盾化解中融入“德法兼治”。挖掘本土文化中的“和事”智慧,从党员干部、退休教师、家族长辈等群体中选聘72名“金牌调解员”,组建“家事调解站”。针对农村常见的宅基地纠纷、赡养争议等问题,调解员既讲法律条文,又用“孝老爱亲”的传统故事、“让一步海阔天空”的处世哲学进行疏导。例如,在处理某村两户村民的宅基地纠纷时,调解员引用当地“三尺巷”的传说,最终促使双方各让一步达成和解。全年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88起,调解成功率达98%,信访量同比下降35%,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在经济发展中彰显“善谋善成”。以陆逊“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的谋略精神为指引,做强做优湖鲜特色产业。通过全面收回河湖经营权,实施清淤疏浚、生态护岸等工程,让白泥湖等水域重现“水清鱼跃”的景象,为发展生态养殖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引进“小罗鱼蟹馆”等龙头企业,培育“白泥湖螃蟹”“陆城三鲜”等特色品牌,其中白泥湖螃蟹通过电商平台年销售超500万元;另一方面扶持“江湖一家人”等老字号餐馆升级改造,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水产养殖,新增就业岗位120余个。每年举办的白泥湖螃蟹节,不仅有品蟹宴、捕鱼赛等活动,还融入民俗表演、农产品展销等元素,2024年吸引游客5万余人次,带动农特产品销售额突破1200万元,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良好效果。
文明新风浸润:以风尚培育优化治理生态
陆城镇通过民俗文化活动与文明创建的结合,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构建“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
在文化传承中激发“主人翁”意识。重视乡土文化保护,建成陆城历史研究会,整理编纂《陆城民俗故事集》《古陆城遗迹考》等地方文献3部;支持群众组建腰鼓队、广场舞队、合唱团等30余支文化队伍,这些队伍不仅在节庆活动中表演,还主动参与政策宣传、环境劝导等工作,成为基层治理的“编外力量”。
在善治实践中厚植“德治根基”。将“仁、义、和、孝”文化元素融入村规民约,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每年表彰先进典型50余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针对农村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组织“一对一”帮扶活动,党员干部与200余名特殊群体结成帮扶对子,提供生活照料、学业辅导等服务,让“互助友爱”的文化基因在实践中传承。
在风尚培育中焕发“文明新貌”。创新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春节组织“写春联、送祝福”,端午举办“包粽子、话民俗”,重阳开展“敬老人、献爱心”,让传统节日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同时推动“移风易俗”,倡导鲜花祭祀、简办婚丧等文明新风,党员干部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带动群众改变陈规陋习,近年来全镇婚丧嫁娶平均开支较往年下降40%,文明节俭的风尚逐渐形成。
陆城镇的实践证明,文化不仅是“软实力”,更是基层治理的“硬支撑”。通过红色文化铸魂、传统文化聚力、文明新风润心,该镇实现了“治理效能提升、群众获得感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效益,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下一步,陆城镇将继续深耕文化沃土,让文化赋能的“种子”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结出更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