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需求,保靖县创新构建“需求—培养—转化”全链条技能人才培育体系,以内容精准化、模式场景化、效能生态化三维驱动,探索“精准滴灌、多维联动、立体赋能”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精研内容供给,课程精准适配。政策集成保障。以“1+1+8+6”工作体系为纲领,落实五个“全方位”为目标,加大“投资于人”力度,整合人社、农业、文旅多部门资源,系统提升人力资本效能,今年来开展产业培训、新媒体人才培训等100余期,覆盖茶农、橘农、村厨、非遗手艺人等各类人才9200余人次。需求响应迭代。锚定县域“两茶一果一草”特色产业、“三村三茶三化”文旅产业布局等,建立“产业需求—技术缺口—能力适配”三级响应机制,课程随产业升级同步优化。聚焦“七百”计划,首期“百名村厨人才技能提升培训班”在长沙结业,课程融合湘菜工艺、食安管控、营养科学及电商直播四大模块,学员创新开发“腊肉黄金茶宴”等融合菜IP,实现技艺传承与商业价值双提升。数字技术赋能。实施“新媒体万人军团”计划,加大新媒体军团培训力度,支持重量级网络达人提能升级,将短视频创作、直播电商等纳入技能培训。清水坪镇、普戎镇开展“新媒体+产业”实训,将短视频创作拆解为IP人设塑造、爆款内容生产、平台算法适配等实战单元,参训学员220余人;针对200余名女性创业群体开设“一村一品一主播”集训营,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她力量”。
创新模式路径,拓宽育才维度。空间切换拓视野。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在地基础培训+异地高阶研学”等模式,定期邀请高质量发展顾问、知名湘商开展“酉水大讲堂”“企业家大讲堂”“田间课堂”等,将异地技术经验转化为本土增产方案;联动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开设文旅专题班,组织学员赴长沙县开慧镇研学“红色旅游+非遗活化”运营模式。技术下沉乡土化。推行“理论+实操”组合包干模式,用苗家土话、农家语言解构技术理论,阳朝乡油茶培训现场直观演示高接换种、绿色防控等操作;毛沟镇农机服务队提供“免费降镉秧苗+低价技术服务+高速插秧机共享”套餐,机插秧效率提升8-10倍;建立“专家+土秀才”结对机制,毛沟镇白坪村12名骨干学员被聘为村级技术辅导员,带动周边500余户农户参与技术改良。“零工经济”促就业。打造“多维立体”就业服务,提供能力测评、培训登记、创业咨询等7类定制服务。构建“培训—认证—用工”全周期体系,通过“人社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合格证书”双证模式,精准输送焊工、挖掘机手、叉车司机、育婴员等紧缺人才,训后就业稳定率高达95%,激活“零工经济”。
效能价值倍增,推动产才共兴。催化产业升级。技能提升驱动产业能级跃迁,共建中国生产力学会新质生产力研究院、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成果孵化中心等5个科创联合体,保靖黄金茶、柑橘增糖降酸等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保靖黄金茶在今年非洲经贸博览会上广受赞誉,保靖茶企与非洲客户签单2000余笔,推动保靖黄金茶的“出湘出海”。打造品牌矩阵。以人才为媒介助力打造产业IP矩阵,“中国村厨村艺大晒”活动通过厨艺比拼、非遗展演等内容全网曝光近百亿次,吸引游客401.32万人次;“村厨伴侣”区域公共品牌整合黄金橙、腊味等特产,推出“百名主播走百村”直播行动深入基地现场解说;联动卢旺达青年团队构建“生态优品—文化叙事—全球触达”价值链。深化产才融合。技能培训成为三产融合催化剂,吕洞山镇“茶BA”赛事融合苗鼓展演、千人长桌宴、创意市集等元素,以场景创新释放乘数效应,“观赛即消费”场景汇聚百余摊位展销苗绣、黄金茶等特色产品,日均吸引游客2.3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收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