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乡市历经铺街道东城社区以党员“三亮三比”行动推进片组邻“三长制”工作为核心,积极探索“社区合伙人”模式,将党组织、居民力量延伸到邻里间,引导商户、社区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多元参与、资源整合,让基层治理从“单兵作战”转向“协同共治”,从“独角戏”变为“大合唱”,形成“邻聚力”的温暖图景。
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东城社区着力增强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通过“片—组—邻”组织架构,广泛发动并凝聚社区内的党员、能人达人和热心居民,将他们吸纳进“社区合伙人”队伍,共吸纳了102名“自治力量”担任“三长”,将治理的触角精准延伸至每家每户,确保了社区服务的全域覆盖。在此基础上,社区还推动党员力量下沉,鼓励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目前,已有20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进一步壮大了“三长”队伍,使党员在“三长”中的占比超过50%,他们成为政策宣讲、矛盾调解的先锋力量。通过推行“亮身份、贴标识、戴党徽”制度,党员们以实际行动践行服务承诺,逐步形成了“户户有人联、家家情况明、事事有人帮”的精细化治理格局。
邻长吴志强家住东城社区三组东站商贸广场,作为一名在职党员,积极响应社区党总支号召,主动下沉一线,认领联户任务,将“八小时之外”的精力倾注于服务邻里。他主动向所住单元的5户联系户公开自己的党员身份和联系方式,将下班后和周末作为固定的“联户走访日”,风雨无阻地逐户登门拜访。他带着笔记本,耐心细致地与每户居民促膝长谈,详细记录每户的家庭结构、成员健康状况、就业就学情况、存在的实际困难以及个性化需求。大到老人看病、小孩入学,小到楼道照明、邻里关系,他都一一记录在册,形成了精准的“民情档案”。他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党员担当,成为基层治理中的先锋力量。
从“配角”变成“主角”
东城社区注重发挥居民骨干力量,持续强化102名邻长联系服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坚持“线上征集+线下商议”相结合的形式,建立“片长+组长”“组长+邻长”“邻长+群众”三级微信网格群,在群内宣传解读政策、收集群众意见、互通邻里信息、沟通交流感情,定期组织“三长”、群众开展线下“板凳议事会”,讲一讲政策、谈一谈感悟,公开征集意见建议,引导群众共商共议,让群众有地方说事,切实做到将民心“捂热”。今年以来,社区共开展“板凳议事会”10余场,收集群众意见建议60余条,化解矛盾纠纷10余起、解决难事数10件。
义乌公寓楼曾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环境脏乱、秩序混乱的状况,面对困境,业主周子强主动挺身而出,勇担邻长之责,主动化身“物业合伙人”,成为扭转局面的核心枢纽。他高效地串联起公寓楼内112户原本分散的住户,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通过逐户恳谈凝聚共识,迅速组建了自治小组,建立起“邻长牵头、楼栋响应、居民共治”的治理模式。在周子强这位“关键邻长”的组织引领下,公寓楼实现了由“脏乱差”到“美善治”的华丽转身,生动诠释了居民自治的强大内生动力,充分证明了业主主体作用的发挥是社区善治的坚实根基。
从“怨声载道”变成“社邻一家亲”
“社区合伙人”模式的核心在于打破壁垒、整合资源,将社区居民、商户、企事业单位等多元主体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治理合力,有效化解社区矛盾,营造和谐氛围。在这一过程中,“三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探头”与“纽带”角色,组长、邻长通过日常走访、微信群聊等方式,敏锐捕捉邻里间的“急难愁盼”,确保问题不遗漏;片长们则将这些问题详实记录在“民情记录本”上,做到诉求有回音。东城社区进一步发挥组织优势,定期将“三长”、居民代表、相关单位负责人聚集在小区屋场院落,以“板凳议事会”的形式围坐共商,让矛盾在“家门口”化解。
曾经,正大广场小区深陷“怨声载道”的困境,多名业主一直未拿到房产证,频繁停电问题更是雪上加霜。历经铺街道和东城社区高度重视,联社区领导挂帅、社区书记主抓,带领“三长”队伍迎难而上,吹响共建号角,决心将“怨声”化为“合力”。“三长”们深入走访,精准摸清每户症结,细致梳理堵点痛点;通过积极向上协调,争取相关职能部门支持,并及时回应居民的疑虑和呼声,最终成功打破历史坚冰,为小区业主办理了期盼已久的第一张不动产权证。同步聚焦用电困境,对接电力局及相关职能部门,争取让小区灯火重归稳定,照亮“回家路”。从“首证”到“后续办证”,从“停电频发”到“灯火长明”,不仅解决了困扰居民的核心权益问题,更是以点带面,极大提振了居民对社区治理的信心和认同。昔日的“问题清单”已然转化为沉甸甸的“幸福清单”,温暖着老百姓的心房。
“邻聚力 我是社区合伙人”不仅是治理模式的创新,更是“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理念的生动实践。从应急抗灾的冲锋身影,到邻里纠纷的温情调解,到群众满意的幸福笑容,“社区合伙人”们用脚步丈量民情,以担当书写答卷,真正实现了“小事一格解决、大事一网联动”的治理愿景,书写着新时代“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暖篇章。下一步,东城社区将持续汇聚“邻聚力”,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