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桃江县石牛江镇坚持党建引领、产业筑基、农旅赋能、聚才兴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建强基层组织,发挥大户示范作用,整合优势资源,强化要素保障等举措,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实现农业提质增效与农民持续增收的双赢局面。
建强组织体系,筑牢产业发展“桥头堡”。为破解农业分散经营、效益低下的难题,石牛江镇党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强化组织引领,构建帮扶网络。建立“领导联村、干部包片、三长联户”三级帮扶机制,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服务网络。镇班子成员对点联系一个村,并定期走访农户,邻长按照“就近就熟”原则联系帮扶农户,对种粮大户、脱贫户等重点农户实现100%覆盖联系,及时关注和帮助农户解决面临的生产问题。培育头雁队伍,激发带动效应。实施“能人返乡”工程,吸引剑桥渔村负责人刘伟等大学生人才返乡创业;选拔和培养优秀农业生产管理和经营人才,打造成懂农业、会管理、善经营的种养大户和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培育1500亩以上种植大户3户,1000亩以上种植大户5户,打造出翼虎农机合作社等省级示范社。优化服务机制,强化技术支撑。招录农技人才为农户提供专业服务,近两年招录农技水利特岗3人,政府干部中现有农业技术职称13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建立“政策指导+技术帮扶”双轨机制,定期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等精准指导服务;通过开展“新时代大讲堂”“田间课堂”等活动,邀请农技专家为农民开展技术培训,今年来已组织培训4场,为农民解决技术难题60余个。
开展“新时代大讲堂”活动,邀请桃江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股专家符呈祥为农业技术人才进行政策宣讲和技术培训。
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农业“示范带”。立足3.89万亩耕地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格局。做优传统粮油产业。打造小坡头村严格管控区产业结构调整核心示范片,推广“玉米+油菜、棉花+油菜”轮作模式,亩均增收约300元。牛剑桥村整合周边村庄油菜种植资源,建成现代化榨油厂,打造“牛剑桥”菜籽油特色品牌。通过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品牌销售,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既解决了农户销售难题,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做强生态农业。发展“稻鱼共生”等生态种养模式,与湖南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定期指导剑桥渔村“稻鱼共生”项目,实现生态稻产量300公斤/亩、黄颡鱼产量1000公斤/亩,每亩产值约3万元。探索“稻鸭共生”种养试养,建设试养基地100亩,在脱贫攻坚时期,通过提供“菜单式”“保姆式”“订单式”服务,带动贫困户扶着走、帮着干、稳步富起来。做活特色产业。鼓励支持农技专家发挥专业优势,流转土地125亩建设特色示范生态果园。引进黄金蟠桃、锦绣黄桃等6个优质品种,创新采用菜籽饼有机肥科学施肥、放养鹅鸡除草除虫、配套机械化管理的绿色种养模式,通过品种优化和技术升级,为乡村振兴培育了新的产业增长点。
推动三产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立足资源禀赋,创新“农旅文体”融合模式,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以节庆活动带动产业升级。创新打造“定向桃江·花田‘竹’梦”农旅融合品牌,成功举办全国乡村定向赛暨油菜花节系列活动。活动期间,累计吸引来自全国28个省市的游客18万人次,带动甜酒、菜籽油、葛粉等20余种农特产品销量增长,周边农家乐、民宿增收,实现综合收益320万元。活动获中国网、中国新闻网、湖南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相关短视频平台点击量突破25.36万次,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以农文旅融合盘活资源要素。开发“月牙湾”综合农文旅项目,整合牛剑古桥、万亩花田、桃花江水域等特色资源,打造集星空露营、农事体验、非遗展示于一体的研学基地,形成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研学教育于一体的特色项目。以产业链延伸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设现代化榨油厂,采取“村委主导+合作社运营+农户参与”的模式,年加工油菜籽300吨,通过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品牌销售,既解决了农户销售难题,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预计将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
2025年“寻找美丽中华”全国乡村定向系列赛事暨石牛江镇油菜花节现场人气火爆。
强化要素保障,构建持续发展“生态圈”。坚持系统思维,聚焦土地、人才、技术等关键要素,多措并举破解农业发展瓶颈,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强基固本促转型。组织镇村干部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高标准农田建设经验,通过实地观摩、交流学习先进经验后,科学规划实施2556.7亩农田改造项目,通过“小田并大田”,将原先零散的田块整合为集中连片的标准农田,配套建设灌溉渠道,逐步实现机械化,农田综合效益显著提升。聚才引智添动能。建成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站,建立涵盖农业生产经营、产业发展等5类608人的动态人才库,吸引30余名乡贤返乡创业。深化地校合作,邀请山东建筑大学陈飞勇院士带领博士团队到镇考察指导,招引湖南农业大学刘小燕教授等到镇开展特色种养技术指导、产业跟踪服务、农民教育培训,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53人,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32个。筑巢引企优环境。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打造竹产业园,引进扶竹新材料等优质企业入驻,联合芝元凉席厂、友泰木业等竹加工企业,着力打造竹产业加工集中发展区,有效改善本土人才就近就业问题,实现“产业兴、人才聚、乡村活”的良性循环。
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小田变大田”。
陈飞勇院士团队指导返乡人才创办的稻鱼共生生态种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