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办事不用跑远路,驿站还能让快递小哥热饭充电!”长沙县长龙街道居民这样形容社区闲置用房焕新带来的变化。
曾经闲置蒙尘的社区配套用房,如今成为推门即享的功能阵地。近年来,长龙街道围绕打造“星火长龙”党群服务矩阵,用党建一根针,串起资源、服务、治理千条线,让“小空间”承载“大幸福”,“织”出了“居民享便利、服务可持续、治理提效能”的美好画卷。
在驿站举行的元宵节活动。
组织攻坚,让“沉睡资源”变家门口的“功能阵地”。
“以前到社区办事要花半个小时,现在下楼5分钟就能办好。”龙湘社区居民李阿姨的一句话,道出了“阵地前移”的获得感。
2024年6月份以前,龙湘社区因辖区为待拆迁区域,办公用房从2012年以来一直靠租赁。如今,1500平方米的五矿万境松雅社区用房被打造为龙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可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彻底改变了以往居民办事需跑远路的困境。
长龙街道聚焦社区为民服务空间有限这一“痛点”,将宝贵的空间资源转化为更加便利的服务群众前沿阵地。
精准“把脉”。充分发动小区党支部、片组邻“三长”、党员楼栋长力量,通过查阅规划设计图、地毯式走访摸排,全面了解闲置社区用房的位置、面积、结构、产权等信息,为后续精准改造奠定数据基础。
靶向“破题”。面对阵地移交不畅与产权归属不明等堵点,街道党工委既当“调研员”又当“协调员”,多次主动对接开发商及职能部门,成功解决明月春溪府、长龙湾小区等社区用房的移交和产权问题,为资源盘活扫清障碍。
服务“前移”。街道将党群服务、养老服务、文明实践、助企服务等职能充分下沉社区,打造4类功能空间,使社区闲置用房成为基层党组织的“根据地”和便民服务的“供给地”,真正把服务送到群众的家门口。
需求导航,让“供给清单”变居民的“幸福清单”。
长龙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内,老人开展文娱活动。
盘活空间只是起点,精准服务才是核心。街道党工委创新“三维需求响应机制”,确保社区闲置用房焕新后真正成为凝聚民心的“连心桥”。
民情精准收集。依托居民议事会、小区屋场会,广泛征集居民对闲置空间的使用需求和建议,收集“微心愿”200余条。在长龙湾小区社区服务用房改造中,根据居民需求,科学划分出社区办公与公共文体活动中心双功能区,既充分满足社区发展需要,又精准服务居民需求。
资源高效链接。街道党工委积极对接民政、文旅等部门,争取项目资源支持。中梁星都荟社区服务用房通过争取上级公益项目资金,引入湖南发展集团,打造长龙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辖区长者提供日间照料、健康管理、文化娱乐等服务,让老年群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照料与陪伴。
阵地转化增效。近两年,街道精准识别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通过科学规划与精准定位,累计盘活社区闲置用房4处,改造面积超3000平方米。如弘坤东昇小区社区服务用房,通过街道整合多方力量与资源使其转型改造为街道综治中心,设置了群众信访接待室、公共法律服务室、“一站式”矛调中心和综治指挥中心等功能区。
共建赋能,让“独奏”变多元主体“合唱”。
作为与工业园区“共生”的地域,街道辖区内有企业近500家,产业工人达3万人,快递员、货车司机等新业态和户外劳动者数量众多。
三年时间,东方芯府小区800余平方米的毛坯服务用房不仅“换装”成了集党群服务中心、城市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等功能于一体的星沙驿站长龙站,还被评为全国“最美工会驿站”。
星沙驿站长龙站。
街道党工委持续拓展“店小二”党建品牌服务内涵,在创新合作模式、打造品牌标杆上下功夫,推动盘活效益最大化、影响广泛化。
模式“出新”,协同多方聚能。发挥组织优势,广泛链接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等多方力量,通过“公益+低偿”“场地免租+服务反哺”等灵活模式,吸引服务主体入驻。与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深化校地共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和苗之家”项目落地长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项目通过教师与学生志愿者“一对一”结对,为困境儿童提供长期深度帮扶。
品牌“出圈”,标杆示范引领。聚焦户外劳动者、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的实际需求,延伸服务触角,星沙驿站长龙站除了提供饮水热饭、避暑取暖、应急充电、短暂休息等服务外,还增设法律服务站、心理咨询空间、母婴关爱室、司乘之家等功能分区,将形式多样的暖心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自2022年4月启用以来,驿站月均服务近4000人次,累计服务群众超1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