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走基层丨益阳市赫山区:文润清溪 善治同兴

文章来源: 红星网  时间: 2025-08-08 15:26

近年来,文学种子在益阳市赫山区谢林港镇清溪村深深扎根、蓬勃生长,一幅乡村美、村民乐、产业兴的美好画卷生动描绘出民众温润又厚重的幸福感。

志愿暖村,文化沁心

清溪村坚持文化引领,以志愿服务为抓手,依托片组邻“三长制”和网格化治理双轮驱动、联动融合,形成了“组织架构+服务网络”的治理闭环。全村被划分为3大片区、11个网格、60个小组。村里以“三长”为骨干力量,通过“板凳会”“屋场会”“门前议事”等形式,围绕移风易俗、邻里矛盾等重点内容,分解细化48个小项考核积分内容,累计妥善解决低保、救济、帮困等民生问题300余起,有方有质推动一批批“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稳步打通乡村治理“神经末梢”。

基于片组邻“三长制”组织体系,志愿服务由“线下走动”向“线上联动”延伸。在全村11个网格基础上,村“两委”建立覆盖3大片区的5个线上服务微信群,以“村民发言+网格员入户+组长协调”的方式,促推“三长”第一时间宣传党的理论政策、接收群众诉求、分级回应问题、精准协调矛盾,构建“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服务零距离”的治理格局。2025年以来,线上服务微信群共推送信息150余条,协调解决群众实际问题18个,实现了志愿服务从“活动型”向“响应型”转变,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跃升,志愿文化的阳光真真切切照进了清溪文学村的每一个角落。

文明养德,乡风焕新

村民议事会作为推进乡村治理民主化、规范化的着力点,村“两委”实行“四议两公开”制度,组织村民代表围绕困难家庭救助等民生事项、项目资金来源和使用的财务情况以及其他公共事务议事。2025年1至7月,清溪村累计召开村民议事会会议7次,通过“村民说、干部听、一起议、及时示”,显著增强了村级事务的群众参与度和公开透明度。

为进一步激发村民文化自觉和文明参与意识,清溪村统筹推进“四个一”文化项目,“一场文学大戏”通过《山乡尽欢颜》农耕场景展演等活动点燃村庄文化温度,“一次文学微旅游”串联作家冠名的文学书屋,“一条文学特色街”茶子花街展示集拍照打卡、湘味荟萃于一体的新型业态,“一场沉浸式文学演出”让文明活动可听、可看、可参与。今年4月,主题为“文学与生活”的“文约清溪·如画江山”清溪对话活动在清溪剧院举行,作家与村民面对面展开文学对话、激荡思想火花,切实推动文学在清溪田野中“生根发芽”、在村民心中“开花结果”。

生态提质,绿域常青

为充分发挥“河长制”作用,清溪村“两委”牵头制定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方案,围绕“清脏、治乱、绿化、美化”四项重点任务,组建党员示范队、妇女清洁队、公益性岗位维护队等工作队伍,积极推进“厕所革命”修建厕所3个,退耕还林(草)面积近40亩,村干部、党员和群众共同巡河、护河,累计清理河道5.8公里、处理垃圾1.4吨,为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的有机融合不断夯实环境基础。

生态变化不仅体现在环境的焕然一新,更在于绿色理念转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在这里,随手捡垃圾、主动清扫庭院、维护公共环境卫生已成为常态,村规民约中关于环保条款的执行力得到跨越式提升。村民以建设“美丽庭院”“美丽屋场”为日常之责和内心之愿,打造示范庭院14户、示范屋场3个,通过“比清洁、晒美景、亮榜样”的活动激励大家伙儿比学赶超,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全民参与、共管共护的浓厚氛围。一系列生态治理行动有效促进清溪村从“外在美”向“内在优”转变,让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画卷,一笔一划绘入村民日常生活中。

产业兴业,文明生金

文明不只是“看得见的美”,更是“摸得着的实”。清溪村围绕打造周立波笔下的“美丽花园”,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力争经济增收与文学村建设同频共振。

清溪村经济合作社全资入股成立了2家村集体企业。清溪人公司专注整合村内闲置劳动力资源,组织岗前技能培训,培训村民315人次,向村内经济主体定向输送劳务工人78人,村民人均年增收超5万元,劳务派遣总收入超20万元;红色文化公司将清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红色研学、企业团建等活动需求对接,2025年以来,共接待研学团队10余批次,场地租赁与运营服务创收超7000元。同时,红色文化公司在清溪核心景区精心打造140平的“清溪礼物特产店”,推出“清溪笔记本”“清溪陶艺杯”“清溪爱心梨”等文创产品,通过招募清溪礼物推荐官的方式,联合镇村干部直播带货,扎实拓宽销售渠道。店铺所有收益均返投村公益事业,用于帮扶监测户、奖补志愿者、维护公共设施等,尽情诠释了“村集体经济养文明、收益反哺民”的发展逻辑。

如何用“小庭院”撬动“大产业”,是清溪村“两委”一直在思考的事情。通过“党建+合作社+农户”模式,清溪村“两委”引导村民利用闲置庭前屋后空间发展养鸡产业,并将其自产自销的鸡蛋纳入“清溪礼物特产店”统一包装、统一品牌推广,促推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目前,全村共有37户农户投身“庭院种植+散养鸡”小微产业,今年村内销售鸡蛋等农副产品达8万余元,有力实现了“美丽庭院”建设与致富门路拓展的双赢。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