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永州市零陵区邮亭圩镇紧扣乡村人才振兴战略核心,将村干部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谋划在先、选育在前、调整在早”的工作思路,为村(社区)“两委”换届筑牢坚实组织根基,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谋篇布局,下好换届“先手棋”
统筹规划,掌舵定向启征程。镇党委将村(社区)“两委”换届与干部队伍锻造作为全年组织工作的“头号工程”,构建起“书记抓总、组织牵头、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镇党委书记扛起“第一责任人”职责,通过定期调度、专题研判等机制,推动各部门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确保换届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推进。
调研摸底,把脉问诊知实情。为精准掌握村情选情,创新建立“工作实绩+群众反响+村级治理”三维评价体系,对现任“两委”班子及成员开展全方位“体检”。同时启动“村级干部满意度调查”,通过入户走访、意见箱征集、线上问卷等接地气的方式,累计走访群众1200余人次,回收有效问卷1400余份,收集意见建议140余条。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民意数据”,成为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分析研判,立体画像识全貌。构建多维分析模型,从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能力特长等维度为每个村精准“画像”。经研判,全镇13个班子为结构合理型、13个为优化调整型、10个为重点攻坚型,同步摸排出22名因超龄或能力不足无法继任的干部。通过建立结构化台账、人才储备库和岗位需求清单,为科学调配干部打下扎实基础。
广纳贤才,筑牢人才“蓄水池”
拓宽渠道,开源引流聚英才。在人才招募上,打出 “线上线下”组合拳。线上依托融媒体平台发布“村级后备人才招募令”,吸引44名本土人才报名;线下通过党员轮训发掘苗子、离任干部走访挖掘精英,累计收到群众推荐人选66名,最终储备后备人才114名,实现从“等客上门”到“主动选才”的转变。
严把关口,优中选优筑根基。选拔过程中,创新推行“个人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综合考察”四步流程,让51名后备人才从“储备库”走进“考场”。笔试侧重基础知识考查,面试则由党政班子、驻村干部、老支书组成“三合一”考官团,采用“2+1”考评模式——设置“自我介绍”和“如何发挥本村优势”2道共性题,针对信访突出村、产业薄弱村等不同类型村庄,增设化解矛盾、发展集体经济等1道个性化考题,全方位检验应试者的实战能力。
党群联建,墩苗育才促成长。为激活人才活力,瞄准青年、退伍军人、流动党员等“潜力群体”,通过团组织提质、退役军人组团建班等方式,选拔优秀团干部和退役军人骨干,推动村“两委”成员与他们“双向流动、交叉任职”。同时打好“乡情牌”,召开返乡座谈会6次,组织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5次,构建起党团联动的立体化人才培育体系。
实践砺能,铺设成长“快车道”
常态化跟踪培养,构建成长“导航仪”。为后备人才建立“一人一档”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培训经历、实践表现和群众评价,通过定期谈心谈话掌握思想动态,精准制定培养计划。根据人才特长和意愿,安排他们到村“两委”跟班历练,参与政策宣讲、矛盾调解等工作,目前已有15名后备力量在农村工作中崭露头角。
动态化调优结构,畅通人才“双行道”。为畅通人才上升通道,建立“能上能下”动态调整机制,对不胜任者及时调整,对表现优秀的后备人才实行“三优先”——优先进入村“两委”班子、优先担任村民小组长、优先纳入党员发展对象。近一年来,11名成熟人才充实进村“两委”班子,其中35岁以下占比达72%,形成“老中青”合理梯队。
立体化教育培训,打造能力“加油站”。在能力提升方面,大力推进农村党员教育铸魂赋能增效“三大工程”,打造“立体化培训矩阵”,围绕党的理论、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主题,通过主题党日、乡村学堂、专题培训等形式开展常态化教学,推动13名后备人才报读“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组织23名后备力量和致富能手参加上级培训,实现包括流动党员在内的党员全员轮训。这种“理论+实践”的培养模式,持续为后备力量充电赋能,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一线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