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邻长,你包的粽子角儿真尖,跟你学的这手艺准能拿奖!”5月28日,凤凰县沱江镇从文文化广场上,粽叶翻飞间传来阵阵笑声。邻长田桂英一边麻利地捆扎粽绳,一边回应着居民刘桂花大姐的玩笑“这算啥,上个月帮你家解决下水道堵塞时,你夸我‘比疏通剂还管用’才是真本事呢!” 这场热闹的趣味包粽子文化活动,正是凤凰县“三长制”推动基层治理升级的一个生动缩影。
凤凰县沱江镇端午节包粽子比赛现场
织密组织网络,三级架构筑牢治理根基
“伍片长,这季度邻长走访记录都整理好了,您看邻里会上要重点议哪些事儿?”在沱江镇三王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组长陈建军抱着一摞资料敲开了片长伍凌志的门。这样的日常对话,在凤凰县286个行政村(社区)已成常态。
为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瓶颈,凤凰县构建起“片—组—邻”三级组织体系。将全县286个行政村(社区)划分为1340个片区并设立片长,片长由村(社区)“两委”成员、驻村干部担任;在片区内原有村民小组的基础上将全县划分为2139个组并设立组长,遵循党员优先、综合考虑原则,组长由居住在本组内的村(居)民小组长、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担任;在居住临近、彼此熟悉的10.7万户村民设立10316个邻长,邻长由群众推选出来的村(居)民代表担任。“你看这张组织架构图。” 筸子坪镇管刀村李建国指着墙上的图表说,“从县级领导包镇联村,到邻长联系十多户群众,资源就像活水一样流到了每家每户。”
古城社区片长、邻长上门收集群众诉求
精细管理机制,闭环服务满足民生需求
“王大爷,您申请的低保复审材料我帮您交上去了,三天内准给您回信。” 新场镇大坡村邻长吴伟利用饭后时间到独居老人家里串门说道。这是凤凰县推行“三用”管理的一个场景—即用心联系走访、用情销号清单、用力激励鼓励,让“三长”们干得有章法、有动力。按照“一周线上联系、一月上门走访、一季度开邻里会”的“三个一”机制,全县10316名邻长走街串巷收集民情。在廖家桥镇,邻长们创新出“饭后聊家常”工作法,把群众诉求记在随身的小本本上。“你看这张清单,上周邻里会收集的23个问题,今天刚销掉18个,剩下的5个明天就约相关部门现场办公。”镇党委书记吴彦森指着公示栏说道。这种“收集—处理—反馈—交办—回访”的闭环系统,让“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不再是口号。
吉信镇得胜营社区邻长在就业驿站为上门咨询的群众提供就业岗位推介
贴心服务升级,民生温度丈量治理成效
“喂,是邻长吗?我家孙子退烧药没了,能不能帮忙买一盒?” 深夜11点,腊尔山镇板拉村邻长吴玉花接到留守儿童奶奶的求助电话。半小时后,她带着退烧药敲开了老人家门。这样的“暖心服务”,在凤凰县已成常态。
针对弱势群体,凤凰县还发放“党群联系卡”,每个网格配备党小组长、志愿者和网格员,实现“四知四清四掌握”。在吉信镇,邻长们组建“田间帮帮团”,帮缺劳力的农户抢收油菜;在县城,邻长联合物业推出“楼道议事会”,解决老旧小区改造难题。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县“三长”已解决群众矛盾纠纷1200多个、诉求2600余个,提供微服务5200余次。“现在群众有事第一时间想的不是找政府,而是给邻长打电话。” 县委组织部组织组组长杨华说道,“基层治理的‘末梢’真正变成了服务的‘前哨’”。
夕阳下,从文文化广场的包粽子活动接近尾声。田桂英拎着刚包好的粽子走向广场角落的独居老人,“刘奶奶,给您送粽子来啦,明天我再陪您去社区办老年证。” 老人接过粽子的手微微颤抖,而不远处,几位邻长正围在一起商量下周的邻里会主题。这幅充满烟火气的画面,正是凤凰县“三长制”让治理有力度、服务有温度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