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田县立足本地红色资源禀赋,通过建强红色阵地、讲好红色故事、激活红色动能,将静态的红色资源转化为鲜活的党性教材,为党员教育注入澎湃动能。
深耕红色沃土,建强“红色阵地”
系统整合资源。根据新田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多、分布广、影响大的特点,深入开展红色资源挖掘工作,联合县委宣传部、县委党史研究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通过查阅档案资料、走访烈士后代、公开征集等方式,摸清本地区重要革命旧址旧居、革命军事文物、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等红色资源,建立全县红色资源数据库。
提质教育阵地。统筹整合项目资金,对小源会议旧址、蒋先云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进行保护性修缮与环境提升,精心设计展陈内容。2024年以来,统筹整合项目资金300余万元高标准推进小源会议旧址和蒋先云故居教育基地建设,抓好红色资源开发。其中,小源投入100万元用于退役军品拆装运输等,另外200余万元用于蒋先云故居的维护,打造集参观、教学、体验于一体的“红色地标”。
构建精品路线。立足资源分布与党员教育需求,精心设计红色教育精品线路,将小源会议旧址、蒋先云故居、萧明故居、西征公园等红色教育基地连点成线、成面,拍摄《新田红色地图》视频,实现资源共享与线路串联,构筑起功能齐全、特色鲜明、辐射广泛的多元教育基地集群。2024年以来,各教学基地接待党员群众参观学习12.5万余人次。
创新活化表达,讲好“红色故事”
开发精品课程。围绕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组织县委党校教师、县委党史研究室及基层骨干共同参与课程设计与开发,大力挖掘提炼小源会议“长征精神”、蒋先云“绝对忠诚”、萧明“信念坚定”、南有新田精神等,针对3个红色教育基地开发红色教育课程,并增加红色体验式教学、互动式交流等环节,将理论课程与现场教学有机结合,增强红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消防大队在小源会议旧址开展沉浸式党性教育
构建多元师资。从革命先烈后代、退役军人、优秀老党员、先进模范人物等人员中选出综合素质高、富有红色情怀的人员组建成“红色讲师团”,并通过定期开展集中培训、派出参加红色故事讲解员比赛,不断提高讲师队伍的讲解技巧和能力。鼓励烈士后代结合家族珍藏讲述先辈故事,组织老党员在事件发生地分享亲历感悟,以真情实感引发强烈共鸣。同时,在青年党员中培育选拔志愿讲解员,让青春力量接续传承红色薪火。
形式沉浸互动。突破传统参观模式,大力推广“实景课堂”,打造突破时空界限的体验式教育。例如:小源会议旧址以“红色寻遗忆初心”“小源星火永赓续”“诵读长征铸党性”“艰苦奋斗红军饭”“红色拓展赋新能”五个环节的沉浸式体验,通过微电影再现历史、红军餐体悟艰辛、廉政卡随身警示,让历史与党性教育深度交融,使教育从单向灌输变为多维互动。
推动学用相长,激活“红色动能”
赋能文旅发展。将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推进红色文旅产业发展。新田县旅发中心精准整合龙家大院廉政教育基地、萧明故居等红色资源,启动“红色党建一站式服务”,精心设计 6 小时精华路线,组建由文旅专员、党史讲解员、非遗导师构成的 “三师团队”,构建起 “红色教育+文化体验+乡村旅游”的跨区域党建模式,实现红色教育与文旅发展的深度融合。
助力农业生产。坚持把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振兴一线,结合农时农需,组织技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设“移动课堂”,为农业生产精准把脉。例如:陶岭镇东山村邀请省生态农业专家实地查看水稻生长情况,就筛选和培育适合的水稻品种、优化种养体系、水稻病害绿色防控技术等方面进行现场指导,为东山村粮食生产精准开出“科技良方”,助力群众增产增收。
志愿服务队进社区开展义诊活动
服务群众需求。将红色教育成效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引导党员深入基层一线,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组建农村党员红色志愿服务队,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志愿服务活动700余次,在农村(社区)广泛开展红色教育320余次,1.2万余名党员群众接受红色教育精神洗礼。卫健系统结合“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组织开展义诊活动620余次,服务群众达1.8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