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走基层丨长沙市望城区:雷锋精神润乡土 时代新风促振兴

文章来源: 红星网  时间: 2025-08-21 11:25

拖拉机的轰鸣声犹在耳畔,雷锋日记的字迹仍显温热。走进长沙市望城区团山湖村,拖拉机犁过的稻田翻涌金浪,八曲河畔的“追锋农宿”白墙黛瓦,治沩展览馆里的老石硪静静诉说着奋斗故事。这里是雷锋同志奋斗过的热土,“雷锋精神发源地”的红色印记,正化作文明新风的种子,在3875名村民的心田里生根发芽,结出全国文明村的乡村振兴硕果。

一线志愿红,点亮文明底色

“卞老师啊,又来给我理发啦!”团山湖村独居老人周嗲嗲坐在院子里,看着志愿者卞进军拿出理发工具,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这抹穿梭在屋场田埂的“志愿红”,是团山湖最动人的风景。

作为“雷锋精神发源地”,团山湖村把“志愿奉献”刻进治理基因。以程府迎、高鹏博等党员干部组成的“雷锋精神宣讲队”,带着雷锋在团山湖开拖拉机、治沩河的故事,年均开展志愿宣讲100余场;10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300余名志愿者组成“志愿矩阵”,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周末在“爱心课堂”辅导孩子写作业,日常入户给独居老人按摩理发、打扫卫生。

“以前办事找干部,现在有困难喊志愿者就行。”村民程美华说。目前,团山湖村依托党员带头的志愿服务网络,解决了200多件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燕来新风馆里的“家庭小档案”,把家风好坏、志愿服务时长记成“文明积分”,兑换成物资和服务,让“做好事有甜头”成了共识。

一场研学热,激活振兴动能

“这就是雷锋当年驾驶的同款拖拉机!”研学学生摸着有年代感的拖拉机履带,听讲解员讲“小个子驾驶员”的奋斗故事。不远处的稻田里,学员们正跟着农户学插秧,手掌沾着泥,脸上笑开了花——这是团山湖“学习在田野、吃住在农家”的研学日常。

作为全国学雷锋教育基地,团山湖村把“雷锋牌”变成了“振兴钥”。49间闲置农房被改造成“追锋农宿”,墙上挂着雷锋日记节选,院里种着应季蔬菜,学员住进来能跟着农户择菜、做饭,清晨听鸡鸣,傍晚看晚霞;治沩工具石硪、老照片等“老物件”成了“活教材”,10堂《学车手雷锋》等微党课搬到田间,学员用石硪夯土体验“艰苦奋斗”,在治沩河岸感悟“集体主义”。

红色研学不仅聚人气,更带活了产业链。村里引入企业打造“雷锋精神研学营地”,联合区委党校开发特色课程,去年接待游客3.5万余人次,“追锋农宿”要提前一周预订,农户开的农家餐厅常常满座。村民叶志敏说,家里闲置的房间改造后,不仅有客人来住,还有客人在这里吃饭。团山湖村与湖南荣安泰等企业合作,把雷锋当年耕种的土地改造成智慧生态农业示范园。水里种植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等用于生态环境修复的水生植物,养殖鳜鱼、大闸蟹、鲈鱼等水产品,同时发展基于水生态的农文旅休闲项目等。如今,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100万元,红色基因真正变成了发展动能。

一阵新风起,浸润乡土日常

“以前升学宴、百日宴、乔迁宴……各种宴席,现在推行红事新办,白事简办,其他不办,真是省钱又省心!”在燕来新风馆,村民周正华算起“文明账”。墙上的村规民约写得明白:“婚丧嫁娶不铺张,人情往来不攀比”。这几年,党员带头劝导,300多起大操大办的事儿被“叫停”,村民人情支出平均减少40%。

团山湖的文明新风,不止在“不铺张”,更在“有温度”。村里设“红黑榜”,其中“最美志愿者”“雷锋式家庭”上红榜,大操大办、乱堆杂物的上黑榜,村民路过都要瞅两眼,文明标尺越擦越亮。

老传统也有了新表达。正兴文苑里,村民们用快板唱雷锋故事;七问亭前,孩子们朗诵“雷小锋七问”;每年评选的“最美”系列人物,照片会贴在村口宣传栏,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以前羡慕城里的文化活动,现在我们村里的活动比城里还热闹!”村民程美华说。

从“雷锋奋斗过的地方”到“全国文明村”,团山湖村的实践藏着一个道理:文明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日常的行动——是志愿者上门理发的剪刀声,是村民议事时的欢笑声……不妨来团山湖走一走,在拖拉机前听一段雷锋故事,到稻田里体验一把农耕,住住“追锋农宿”,尝尝农家菜……你会发现,这里的文明,既有“螺丝钉精神”的坚定,又有“田野烟火气”的温暖。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