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株洲市渌口区紧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主线,以深化“双报到”机制为抓手,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村(社区)党组织深度融合,通过建机制、优服务、强创新,持续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强化组织引领,筑牢共建共治根基。健全责任体系,压实报到责任。将“双报到”工作作为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明确全区6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3200余名在职党员下沉村(社区),建立“区委统筹、乡镇协调、村(社区)落实”三级联动机制。实行“领导包片+支部联点+党员联户”模式,将报到单位与村(社区)精准结对,推动责任落实到岗、任务分解到人,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完善共建机制,凝聚资源合力。推行“契约化”共建模式,组织报到单位与村(社区)签订共建协议,明确资源共享、服务共推、难题共解等8类26项具体内容。建立“双向清单”制度,村(社区)定期梳理民生需求清单,报到单位结合职能优势制定资源供给清单,累计协调解决基础设施改造、公共服务提升等问题46个,实现资源下沉与民生需求精准匹配。优化平台支撑,提升管理效能。建立双反馈机制,实现党员报到、岗位认领、服务记录、成效评价全流程闭环管理,党员通过志愿服务平台实时上传服务轨迹,群众扫码即可评价服务质量,推动服务管理从“模糊化”向“可视化”转变。
激活服务效能,释放党员先锋动能。开展岗位实践,推动角色转变。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组织报到党员开展“当一天村干部”“做一日网格员”等沉浸式体验活动,引导党员在民情收集、政策解读、矛盾调解中亮明身份。建立“党员责任区”“先锋岗”420余个,推动党员主动融入基层事务,累计开展政策宣讲320场次,调解矛盾纠纷186起,实现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聚焦急难愁盼,提升服务精度。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屋场恳谈会”“小板凳课堂”等载体,组织报到党员深入网格走访,收集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诉求280余条。开展“菜单式”服务,设置政策咨询、家电维修、健康义诊等12类服务项目,党员按需接单、精准服务,累计开展专项服务活动260余次,解决群众“微心愿”530余个,让服务更接“地气”、更暖“民心”。建强应急队伍,强化平急转换。整合报到单位专业力量,组建防汛抗旱、疫情防控、应急救援等8支“红色先锋队”,配备专业设备。建立“平时服务、急时应急”响应机制,通过季度演练、实战培训等方式提升应急能力,在今年汛期防范中,1200余名报到党员迅速集结,协助转移群众、排查风险隐患,彰显“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担当。
创新治理模式,推动服务提质升级。推行四单服务,实现供需对接。构建“群众点单、村(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闭环机制,通过线上平台、线下征集等方式收集群众需求,分类形成服务清单,累计接单服务420余次,涵盖助老扶幼、环境整治、技能培训等领域,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推动服务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打造智慧场景,提升治理效能。依托“掌上渌口”平台,开发“随手拍”“我要爆料”功能模块,居民可实时上传垃圾分类、设施损坏等问题,后台自动派单至报到党员或相关部门处置,平均办结时限缩短至24小时。建立大数据分析中心,对群众诉求进行分类研判,为治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累计通过平台化解共性问题23个,治理效率提升60%。培育特色品牌,拓展服务维度。打造“红色物业”特色品牌,在居民小区建立“红色物业”服务站10个,整合报到单位资源设立老年食堂、四点半课堂等便民阵地16处。针对新就业群体,联合报到单位建成“新就业群体之家”6个,提供饮水、充电、临时休息等服务,累计服务快递员、外卖员2800余人次,构建起“15分钟便民服务圈”,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