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全省电商助推乡村振兴培训示范班学习心得
新田县电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陈芝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
今天,我怀着对基层工作的深切感触,围绕“如何更好地服务农户、助力乡村振兴”这一主题,与大家分享几点思考。我的发言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心入”“小事”与“担当”。
第一,服务农户,既要“身入”更要“心入”深入基层,从来不是走过场、看表象。如果只是“身到”而“心未到”,便难以真正读懂农户的期盼。
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农,他拉着我的手说:“干部来家里问收成,却连麦子和韭菜都分不清。”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我们走进田间地头,不仅要带着笔记本,更要带着一颗同理心。要坐在农户的炕头聊家常,蹲在菜地里学农活,听懂方言里的“急难愁盼”,把他们的“家长里短”当作自己的“心头大事”。只有与农户建立情感连接,成为他们的知心人,才能真正找准服务的“靶心”。
第二,聚焦“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农户的诉求往往藏在琐碎的日常里:一口井的修缮、一条田埂的拓宽、一次滞销农产品的推广,这些看似是“小事”,却关乎他们的生计与幸福。 小事不“小”,于细微处见真章。我们要学会从农户的“碎碎念”中捕捉共性问题,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把“小事”当“大事”办,把“个案”变“经验”,让服务的温度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第三,基层是锻炼本领的“大舞台”
有人说,基层工作“矛盾多、条件苦”,但我想说,这正是成长的“磨刀石”。
面对农户家庭纠纷,我们学会了沟通调解;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我们锤炼了应急能力;面对产业发展的瓶颈,我们探索出创新路径。每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对能力的突破。基层没有“标准答案”,却教会我们“脚下沾泥土,脑中装办法”。在这里,勇于担当不是口号,而是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双手托起信任。
最后,打通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
乡村振兴的蓝图,最终要落脚在一村一户的变化中。这“最后一公里”,是政策与民心的对接,是理想与现实的桥梁。它需要我们:
以“心”为灯,照亮农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实”为基,用点滴行动累积质变;
以“韧”为舟,在攻坚克难中破浪前行。
同志们,乡村振兴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由无数个“我们”在基层写下的答卷。让我们继续扎根泥土、心怀热忱,把农户的笑容作为最高的奖赏,把田野的希望化作前进的力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