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浏阳市淮川街道以“党建聚合力”工程为统揽,创新“把话筒交给群众”基层治理模式,以民意征集会、睦邻议事会为特色载体,汇集民意、积聚民智,持续激发居民群众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热情,推动党建工作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有机统一。
党组织承办,贴近倾听群众
筑牢一个民意征集“主阵地”。把话筒交给群众,了解的是一线民情,收集的是一线诉求。坚持街道党工委主办、各级党组织承办、党组织书记主持,面对面交流、点对点反馈,把需求摸准、把平台搭实,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畅通一条党群互动“主渠道”。开辟一条集收集、解决、反馈于一体的民意沟通渠道。安排街道线办、社区负责人作为“固定嘉宾”,邀请市直部门单位担任“特邀嘉宾”,针对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咨询、需联动解决的民生难题等,现场接“话筒”、解疑惑,同步建立街道社区“主办清单”、部门单位“协办清单”,实现群众有需求,组织来助力。传播一支政策理论“主旋律”。每期活动前开展5分钟理论微宣讲。党组织书记与群众交流思想,解答政策,回应诉求,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生动、接地气的方式传达给群众,把政策落到实处,把理讲进心里,深入推动党的理论“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
“把话筒交给群众”睦邻议事会上,党员群众共商小区自治新策。
老百姓主讲,紧密依靠群众
坚持问需于民,让群众来出题。党组织根据群众最关心、最期盼、最急切的问题确定活动主题,聚焦老旧小区改造拆违、开放式小区自治管理、燃气入户等难题,坚持主题空泛无物的不办、脱离群众的不办,切实做到精准高效、不增负担。坚持问计于民,请群众来支招。发动党员、片组邻“三长”、群众深度参与。把“话筒”议事地搬进公园广场、健身坪、凉亭、睦邻之家、党群服务中心等地,现场不拘形式、广开言路、“开门纳谏”。坚持问效于民,邀群众来畅谈。现场记录居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能答复的当场答复,能办理的限时办结。现场发放群众意见卡,针对已办结事项回访办理评价,把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高不高兴作为工作成效的衡量标尺,改进下一步工作方法。如在美印小区,小区党支部将“微话筒”逐一传递到居民家中,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党群同心合力拆除存在20余年之久的18处违章建筑,获《人民日报》专题报道。
通过“把话筒交给群众”,北园社区“小桔灯”党群志愿者更换西湖山小区楼道灯。
问题为导向,主动服务群众
聚力治理难点。通过开展民意收集活动,在共商共议中解决治理难题、调处居民纠纷,让党组织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党员成为服务的“主力军”,把社会治理压力化解在第一步。依托“话筒”解难,100余名党员通过“爱心门铃”结对帮扶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代购跑腿、紧急救助等服务。整合辖区资源,举办70余场邻里节拉近邻里关系,成立“老陈工作室”“袁嗲嗲先锋和事佬”等参与矛盾调解。聚焦民生所盼。围绕“最多跑一次”改革,迅速将“在小区提供公共服务”“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等建议,转化为全面推行小区“帮代站”“365预约”和“宅预约”等便民举措。深入倾听快递员、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发声,打造11个“奔跑者”红色驿站提供24小时便民服务。聚策高质量发展。各级党组织围绕辖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听民声、解民需,将亟待解决的“问题清单”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幸福清单”。如北正社区就“圭斋路农贸市场诚信经营”、城西社区就“如何加强百川里老旧小区管理”,与群众开展热烈讨论,极大激发了党员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百川里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成功摘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字号”荣誉,成为湖南省唯一入选住建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库的项目。
反馈为常态,积极回应群众
分类分级建立明细。将党员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分类汇总,划分“现场已答复”“交办解决”和“向上级部门反映解决”三类,建立明细表。交办督办解决问题。对问题化解实行动态管理,属于街道、社区职责范围内可解决的,明确责任、限时办结;街道职责范围外的问题,积极向上级争取支持解决。评价反馈交给群众。将问题的解决情况或建议的采纳情况,以民情通报会或者逐一反馈等形式,告知提出意见建议的当事人,听取满意度评价,评价结果分别作为基层党组织述职评议、机关干部绩效考核和党员“先锋指数”考核的重要依据,以“听、商、办、评”的四步工作法,按下加速键来切实解决群众身边小事、琐事、烦心事。
淮川街道召开通报会,向居民通报民情诉求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
自2017年11月以来,街道党工委、社区、小区各级党组织共举办“把话筒交给群众”活动505期,收集意见建议3823条,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2480余个,满意率达98%,极大提升了群众对街道、社区工作参与度和认可度。通过党群合议,多方参与,持续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把话筒交给群众”已经成为淮川街道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闪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