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联村共建、连片发展”激活 乡村振兴新动能

文章来源: 红星网  时间: 2025-08-22 11:44

近年来,攸县将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育、治理联抓等创新举措,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2022年至2024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均超过10万元;集体经济强村(年收入50万元以上)占比从1.7%提升至16.4%,跑出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加速度”。

组织联建破壁垒,跨村协同凝聚发展合力。以“联村党委”机制破解资源分散困局,通过优化组织设置、整合资源力量,推动村企联建、村村“抱团”发展,依托乡镇统筹、强村引领、合作社联动等党建载体,实现技术、人才、土地、资金的统一高效配置。丫江桥镇制定《大桥片区乡村振兴中长期区域协同发展规划(2024-2035)》,引导五村打破山区发展边界,将区位劣势转化为特色发展优势,打造“多村连片、协同振兴”示范品牌。其中华富村从过去的勉强维持运转,实现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5万元,龙福椒、羊肚菌等农产品热销市场,为收入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皇图岭镇界联村借势《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政策东风,与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东桥镇界头村共建“赣湘驿家”公路驿站,成立赣湘双界联合党支部并实行村支书轮值制度,创新跨省乡村治理模式。2024年,界联村向界头村输出香芋种植技术与农资,界头村助力界联村做强香莲产业,两村实现资源技术共享,带动70余人就业,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38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年增10万元。

产业融合拓路径,全链增值激活乡土资源。从传统“种田卖粮”向“全链增值”转型,盘活土地、劳动力、闲置资产等资源,推动产业相近、地域相邻、利益相关的村庄“并灶吃饭”“搭伙发展”,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渌田镇潞甫村以桃源境田园综合体文旅中心为核心(涵盖农家乐、“门前三小”蒙古包、村歌社舞表演台、自助柴火灶、鹏程山地越野车俱乐部等业态),联合五丰村玫瑰基地、猕猴桃基地及棋子岭抗日战争遗址,共同开发“农业+文旅”融合项目,打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为游客提供集乡村风情、农事体验、红色文化于一体的短途游体验。近年来累计吸引游客20万人次,每年为两村集体经济增收18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年增收45万元。鸾山镇以新和村为枢纽,整合琴陂、咸周、咸弦、东院等周边村的竹材资源,聚力发展楠竹特色产业。2023年底引进株洲市松晟机制木炭有限公司,投资1600万元(其中村级集体投资50万元)建设竹炭加工厂,既解决了竹屑环境污染问题,又带动周边80余名村民就业,年人均增收6万元;2024年为村级集体经济新增收入20万元。

政策赋能强保障,精准滴灌筑牢发展根基。从“零散输血”转向“精准赋能”,通过财政资金倾斜、项目精准扶持,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2021年以来,攸县累计投入乡村振兴产业帮扶财政资金5445.69万元,覆盖283个村(社区),带动1560名脱贫户、监测户就近就业。2024年依托中央扶持项目政策,争取700万元资金重点扶持14个村(社区)发展集体经济。依据株洲市《党建引领扶持壮大集体经济工作方案》,从2023年集体经营性收入5万-6万元的43个“返薄”风险村(社区)中,精准遴选9个村(社区)给予90万元项目支持。其中网岭镇龙蟠洲村利用10万元扶持资金入股攸县春来脐橙种植项目,每年获得固定分红2万元,既创造就业岗位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缓解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又推动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升级,提升乡村整体形象。2024年,渌田镇潞甫村、丫江桥镇仙石村成功申报株洲市兴业惠农试点项目,获40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两村围绕闲置资产、种养殖等优势资源,精准梳理包装产业项目,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将富余劳动力就地安置到贸易、餐饮、研学服务等产业,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