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醴陵市的乡村集市在清脆的叫卖声中渐渐苏醒。一面写有“‘赶集日’群众接访活动”的横幅下,各镇干部早已摆好“摊位”,热情接待着前来咨询和反映问题的群众。这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正是醴陵市以“民生摊位”破解治理难题的生动缩影。
从机关大院到集市一线,服务“零距离”触达
“大婶,您说的养老金认证问题,我教您在手机上操作”“大哥,您反映的路灯不亮问题,我们已经记录备案了”……这样的对话,在每月的赶集日都会在醴陵各镇集市温情上演。
基层治理的难点在一线,活力源泉也在一线。醴陵市创新践行“一线工作法”,将服务阵地直接延伸到群众生产生活最前沿。自2023年5月起,醴陵市委政法委在辖区各镇推行“赶集日”集中接待(访)活动,各镇依托镇政府驻地集贸市场人流密集的天然优势摆摊设点,凝聚全镇力量、联动市直相关部门,集中受理和办理群众诉求与事项,破解群众急难愁盼。为确保服务不缺位、不断档,各镇按集市周期制定接访排班表,明确主要领导每月至少带队接访1次,真正实现群众“赶集办事两不误”。
“以前办个事要往镇上跑好几趟,现在赶个集的工夫就能把事儿办了!”正在咨询养老保险政策的板杉镇村民李大爷乐呵呵地说。干部们带着政策宣传册,用最地道的方言土话,把复杂的政策条文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的“家常话”。干部走出空调房,坐上农家凳,喝着大碗茶,在聊家常中听诉求,在说笑间解难题,让政策从“纸上”落到“地上”,让诉求从“心头”传至“案头”,干群距离在烟火气中悄然拉近。
从各自为战到握指成拳,难题“全链条”化解
在接访点的显眼位置,一块“诉求处置责任公示牌”引得不少群众驻足。上面清晰标注着各类问题对应的处理部门、联系人及电话,让群众一眼看清“找谁办、如何办、何时结”。
针对群众诉求,醴陵市建立“分类处置”机制:政策咨询类问题当场解答、现场演示;民生难题类事项接访后明确时限、限期办结;复杂疑难类问题则启动“乡镇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统筹多部门联合攻坚。同步实行“收集-交办-督办-反馈-回访”全流程闭环管理,确保每个环节有人抓、有人管、有人督。
“不是简单摆张桌子就完事,核心是要让每一个声音都被听见,每一个诉求都被回应。”这是“民生摊位”坚守的初心。各镇对收集的问题建立台账,明确办理时限,全程跟踪督办,确保“小事立即办、大事联合办、难事盯着办”。
活动开展以来,全市累计接待群众6000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1500余条,2300余件涉及养老、教育、产权等领域的民生难题在集市接访中得到妥善化解,真正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从单向传达到双向互动,治理“多维度”增效
“民生摊位”不仅是解决具体问题的窗口,更成为政策宣传与民意收集的“双向通道”。干部在接待群众时,能及时捕捉政策落实的堵点难点,精准发现工作中的短板不足。
如今的醴陵乡村集市,早已超越“商品交易”的单一功能,成为集政策宣传、民意收集、矛盾化解于一体的基层治理前沿阵地。在这里,每一次摆摊都是民主协商的生动实践,干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在拉家常中听牢骚、找堵点,把惠民政策的“盲区”转化为服务群众的“靶点”;每一次接访都是民主决策的有效延伸,从道路修缮到养老服务,把群众的“金点子”直接融入政府施政方案;每一次问题解决都是民主监督的具体体现,处理结果公开透明,全程接受群众检验。
在孙家湾镇,群众反映的“集镇拥堵”问题催生了一条700米的便民辅路;板杉镇针对学校门口乱停车问题,新建停车场并加强交通管理;……“现在有问题就直接来集市找干部,再不用东奔西跑了!”这是当地群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许多群众从最初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从“反映问题”到“提出建议”,真正成了基层治理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