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桃江县鲊埠回族乡在学习先进地区经验过程中,深刻认识到统筹规划对引领乡村发展的重要作用,针对自身不足,以“打造民族乡村振兴样板”为核心目标,构建“定位—产业—特色”三维规划体系,为乡村振兴绘制清晰蓝图。
锚定特色定位,筑牢规划根基
立足民族优势定方向。作为益阳市唯一少数民族乡,鲊埠回族乡充分把握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推出的扶持政策,2024年通过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吸引千余名群众参与,全方位展示建乡40年发展成就,将“民族特色”作为规划核心标签。围绕“建设富饶美丽幸福同心鲊埠”主题,在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中融入回乡特色,2025年计划完成“乡村建筑风貌提升”工程与“同心和美乡村先行区”建设,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回乡特色发展路径。依托产业基础明目标。历经近30年发展,鲊埠回族乡已形成细木工板加工主导的产业集群,202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7亿元,规模企业达13家,以此为基础确立“双名片”战略。将“细木工板”“鲊埠牛肉”两大特色产业作为规划重点,2025年明确提出细木工板产业新引进企业1家、湘商回归1家、新增规模企业1家以上,推动产业与乡村发展深度绑定,避免规划与实际产业脱节。聚焦群众需求谋长远。规划过程中充分调研群众生产生活需求,2024年投入43万元完成5个村(社区)管网提质改造12400米,解决群众用水难题;2025年计划拓宽村级公路10公里以上、维修加固马桥村水库,优先考虑民生痛点。通过实打实的民生项目,确保规划成果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2024年全乡人均纯收入达3.5万元、人均GDP突破11万元,为规划落地赢得群众支持。
聚焦产业协同,激活规划动能
打造产业整合发展。以花园台村、车门塅村、鲊埠社区为核心,完善竹木产业基础,整合全乡23家细木工板企业资源,2024年推动18家企业完成厂房提质改造,解决企业分布散、环保问题等突出痛点。2024年完成福森竹木等4个重点项目建设并获全县重点项目建设二等奖,2025年计划完成3项重点项目建设,推动“细木工板之乡”向“竹木加工产业高地”转型,目标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5%以上。推动村企联动发展。针对村级集体经济与乡镇产业脱节问题,规划引导村级组织依托企业资源发展配套产业。如支持大水田村1500平米鲊埠牛肉特色产业园建设,联动相邻军功嘴村年产值过两亿的宏森科技;2024年军功嘴村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4个育苗大棚,2025年计划新引进1家以上牛肉食品加工企业,探索“村企合作”模式,助力2025年财政税收突破3300万元目标,实现村级集体经济与企业发展互利共赢。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借鉴浙江鲁家村“三产融合”经验,规划推动不同村差异化发展:南京湾村、军功嘴村依托回族文化发展特色文旅产业,2024年通过央视宣传“鲊埠牛肉”、获中国村厨村艺“大晒”三金两银;花园台村、车门塅村聚焦细木工板加工;江家坝村、颜溪村沿交通要道打造竹木加工集群,2025年计划新建林道5千米、培育笋竹两用林基地100亩。形成“一村一业、互补发展”的三产融合格局,助力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
突出特色赋能,擦亮规划名片
深挖文化特色塑品牌。规划南京湾村、军功嘴村两个纯回族村,聚焦发展回乡文化旅游,2024年选送回民舞龙、回民武术等4个节目获县非遗活动赞誉,巩固省级非遗村镇成果;在陶公庙村、鲊埠社区,以陶侃故事、鲊埠老街为核心规划建设文明村镇,2024年制作全域旅游地图,为文化旅游注入动能,2025年计划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助力“美丽回乡”建设。聚焦农业特色拓市场。围绕“鲊埠牛肉”特色产业,规划建设鲊埠牛肉产业集群,2024年完成牛肉礼品包装迭代升级、实现直播带货,全力推进“鲊埠牛肉”国家地理标志申报,支持本土品牌线上运营。同时抓好粮食安全,2024年完成粮食种植1988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4500亩,2025年计划种植粮食19000亩、油菜5000亩以上,确保农业基础稳固。依托交通优势建纽带。针对江家坝村、颜溪村等沿线村,规划打造竹木加工示范带,2024年拓宽硬化6个村(社区)公路14公里、安装安防设施1400米,2025年计划完成Y593公路5.5公里黑化提质改造,利用交通便利搭建“生产—运输—销售”一体化链条。同时辐射带动周边村落发展物流配套,2024年颜溪村获评市级美丽乡村,2025年南京湾村成功获评省级“和美村寨”,车门塅村争创同心“和美湘村”,形成交通助力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规划是乡村振兴的“施工图”,鲊埠回族乡立足实际数据、聚焦特色产业、注重协同发展,以特色定方向、以产业激活力、以差异树品牌,为乡村振兴提供“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