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慈利县江垭镇因地制宜,创新实施“党建引领·五维赋能”工程,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子。
赓续红色根脉,锻造组织建设“硬核堡垒”。“三学联动”强思想。创新“党委领学+支部深学+党员常学”联动机制,依托“学习强国”“红星云”“智慧党建”等平台打造“指尖课堂”“云端课堂”,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党员教育全覆盖。邀请专家学者田间地头授课9次,用“乡土语言”讲透政策理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服务群众”暖民心。推进村级阵地“焕新工程”,打造集党群服务、政策宣讲、技能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阵地,实现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开展村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活动,通过“现场观摩+述职比拼”的方式,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邻长网格”优治理。优化“三长制”,选配147名片长、569名组长、1231名邻长,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网络。开展党建带团建和党员“三亮三比”行动,设立35个党员示范岗,组建35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提供“微服务”415次。践行“134”基层矛盾纠纷调解法,通过“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等活动,收集解决问题542件,化解纠纷102起,切实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广聚八方贤能,厚植人才振兴“活力沃土”。高位统筹“引才”。大力实施“垭上菁英”人才工程,建立238人的人才信息库,实行“双招双引”,吸引55名青年才俊返乡。聚焦优秀年轻干部及党员培养工作,建立“导师帮带制”,由业务骨干“传经送宝”,发展青年农民、返乡大学生等党员18名,为全镇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精准滴灌“育才”。依托“青苗课堂”等平台,实行“三审三改”备课制,每月安排2名青年干部开展宣讲。课后进行分组研讨、干部各抒己见,镇领导班子全程参与、逐一点评,助力干部找准改进方向。经过“学、讲、研、评”全链条历练,先后开展各类培训15场次,受训550人次,有效提升干部素质能力。靶向用才“留才”。推行“揭榜挂帅”机制,让35岁以下干部下沉一线锻炼。运用新媒体宣传特色产业和文旅资源,推动“红色江垭”“康养江垭”品牌出圈。搭建人才成果转化平台,支持专技人才领办合作社,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完善“德能勤绩廉”考核体系,激发人才干事热情。
壮大本土产业,夯实集体经济“强基底盘”。做强支柱产业。聚焦构建“一烟一叶多特色”产业体系,巩固烟草产业主导地位,以质量提升行动推动烟叶产业提质增效,今年种植烤烟4000亩,预计产烟10000担、创税180万元。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复耕撂荒耕地2525亩,完成粮食播种4.17万亩、产量1.72万吨,实现“粮烟双丰收”。投入90万元新建30座烤烟房、整修10余条运输道路,强化产业保障能力。做精特色产业。发展甘溪坪莓茶、关门岩油茶、合心冬桃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成立52家合作社、33个家庭农场,带动1100余户增收。如坼岩坪村30亩玉竹盘活土地资源,甘溪坪村莓茶从10亩扩至360亩,建成加工厂房与冷链库,形成全产业链条。推动3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万元,4个村破20万元。做优新兴产业。推进熊家庄变电站征拆、岩板田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布局低空经济。实施李家峪、甘溪坪等村产业园升级工程,发展杜仲、柑橘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江垭国有林场生态康养基地等新兴业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镇领导班子联系企业制度,化身“首席服务员”走访企业47次,协调解决各类问题9项。
深耕文化底蕴,擦亮文旅融合“魅力名片”。红色基因永传承。依托陈能宽故居、红二军团政治部旧址,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党员实训点+研学课堂”三位一体教育平台,组建“土味宣讲团”,推出研学路线,推进慈利西线“古韵红土”江垭段线路建设,今年来接待各单位主题党日活动、红色教育2000余人次。参与拍摄《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分别》专题片,吸引42个党支部开展“云研学”。文旅融合焕生机。探索“三色旅游”模式,串联江垭温泉、龙王洞等自然景观,建设龙潭湾旅游接待中心,修缮九溪卫古城墙,开发杜仲、银鱼等特色商品,形成“红色研学+温泉康养”多元业态和“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泡泉”四季旅游产品体系。文明乡风润民心。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覆盖,打造“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综合性阵地。引导村民参与理论学习和文艺创作,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成立红白理事会,推进移风易俗。完善旅游设施,提升集镇治理水平,塑造历史古镇、旅游新镇、文化名镇、商贸重镇新形象。
守护绿水青山,绘就生态宜居“锦绣画卷”。密网筑绿屏。组建35支护林护河先锋队,划分党员责任区,形成“支部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治理格局。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控扬尘污染,推进秸秆禁烧与利用,完善污水管网,开展河库“清四乱”行动,监管土壤污染源,分类处理垃圾,全方位守护江垭生态环境。活值鼓帆劲。推广“生态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稻虾共作、莓茶种植等产业。建设加工房、冷链库,实现莓茶、油茶等产品深加工,提升生态产业附加值。开展种养技术培训,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依托“两水三湖四山环”自然资源,开发绿色旅游、乡村旅游项目,让生态资源变成富民资本。靓境享振兴。坚持“微改造、精提升”原则,打造官桥村孝廉文化基地和九溪卫村红色美丽村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最美庭院”创建行动,以点带面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开展生态环保宣传,引导群众讲卫生、护环境,让江垭成为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