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赫山区始终以党建为引领,将助学工作与乡村振兴人才工作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助学活动,在为学子铺就求学坦途的同时,更以人才培养为纽带,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让爱心助学成为撬动“教育赋能乡村”的有力支点。
党建引领:筑牢助学工作基石
党建是助学工作的“根”与“魂”,赫山区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助学工作的推进优势,让“精准帮扶、常态长效”有了坚实保障。支部牵头,压实责任链条。各乡镇党委将助学工作纳入 “我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化项目,把“金秋助学”“精准资助”等任务分解到村(社区)党支部,形成“党委抓总、支部落实、党员跑腿”的工作格局。党员示范,凝聚爱心暖流。各级党组织发动党员干部、片组邻“三长”、驻村帮扶干部率先参与助学工作,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通过实地走访、邻里调查等方式,详细了解申请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同时,通过“党员先锋岗”“爱心结对”等形式,带动社会力量跟进。
精准识别:确保帮扶有的放矢
精准是助学工作的生命线,只有摸准困难学生需求、对接乡村发展所需,才能让每一分助学力量都用在“刀刃上”。制度护航,规范助学流程。泉交河镇、八字哨镇等乡镇党委召集各界精英,按照依法依规、充分民主、公开透明、结合实际的原则,以奖教、助学、慰问为主要内容,成立林翼奖教助学协会、八字哨教育基金会等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组织,牵头制定助学工作规范,将“公平、公正、公开”要求嵌入每个环节 —— 由村(社区)党支部初审申请材料,乡镇党委复核并公示,为助学活动提供制度保障。2025年,全区资助优秀学子累计500余人。丰富形式,助力学生成长。在提供资金资助的基础上,赫山区委注重丰富助学形式,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一方面,赫山区坚持开展励志教育。每年助学金发放仪式上,邀请优秀受助学生代表分享成长经历和学习经验,激励其他受助学生树立信心、奋发图强。同时,组织受助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主题讲座等活动,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实施学业帮扶。针对部分学习困难的受助学生,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一对一学业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学习成绩。
乡村振兴:让助学成为“人才培育”的起点
赫山区跳出“单纯给钱”的助学思维,将受助学生成长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绑定,既“扶上马”,更“送一程”,让学子成为反哺乡村的“种子”。实践搭桥,让学生“走近美丽乡村”。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资源,组织受助学生参与“乡村实践活动”——暑期开展“返乡调研”,让学生走访本村特色产业、记录乡村发展需求;邀请农业专家、返乡创业青年举办“乡村振兴分享会”,2025年已举办10余场,覆盖受助学生500余人。就业衔接,打通“反哺通道”。建立“受助学生-爱心企业-乡村岗位”对接平台,由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联动,对毕业的受助学生开展“返乡就业指导”:对有意回乡的学生,推荐至乡镇企业、合作社、村“两委”等岗位;对暂未回乡的,纳入“乡村人才信息库”,动态推送家乡项目需求。截至2025年,村(社区)现任两委中有返乡大学生421人,后备力量中有返乡大学生267人。
从党建引领筑牢 “暖心防线”,到对接振兴培育“乡土人才”,赫山区的助学工作早已超越 “资助学业”的单一维度——它是党组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是社会力量参与振兴的“集结号”,更是让“教育改变命运”与“人才振兴乡村”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未来,随着更多受助学子带着知识与情怀回归,这条“爱心筑梦”的路,终将铺成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