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会同县以抓实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契机,紧盯无物业小区治理这块“硬骨头”,通过坚持党建引领,完善“五级责任体系”、采取“四个全覆盖”、明确“四个一批”等行之有效方式,有效解决了城市社区无物业管理小区存在的不好管、管不好的问题,全县169个城市小区通过“一区一策”基本明确了治理方式,城市小区基层治理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紧扣一个目标。紧紧围绕着力解决无物业管理小区治理难题,有效建立基层治理长效机制的目标任务,高位推动无物业管理小区治理。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县委高度重视,把城市社区无物业小区治理工作摆上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明确将城市社区无物业管理小区治理工作作为城市基层党建重点工作任务来狠抓落实。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县委主要领导带头领办、科学谋划、大力推动,成立会同县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无物业管理小区治理工作专班,由住建、城管、财政等部门为成员单位,明确由县委组织部统筹推进城市社区无物业小区治理。三是明确工作任务。工作专班先后多次召开协调推进会议,围绕推动城市社区无物业小区治理工作难点、堵点进行专项部署。制发了《会同县关于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无物业管理小区治理工作方案》,从推进城市社区无物业服务小区清零,业委会成立及运行,物业服务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量化细化部署。
推行四个一批。以社区为纽带,以小区为单位,突出党建引领,统筹各方力量,按照公益为主、市场运作,多方联动、多元共治的原则,推动无物业服务小区大清零。一是物业公司管理一批。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分类造册,充分征求小区居民意见和建议。对于小区居民大部分有意向引进物业公司进驻管理的小区,由社区及时帮助联系协调签约管理规范且有意向进行接管的物业公司,并明确由小区党支部、业委会以及物业公司共同商讨制定服务清单、物管费用价格以及支出范围。截至目前,全县已新增物业管理小区17个。二是驻地单位协建一批。坚持“属地管理、归口管理”原则,本着“谁的孩子谁抱”“谁有能力谁接”的要求,对存在隶属关系、位置紧邻的71个单位型、家属型小区宿舍,明确由原单位党组织负责结对联系管理,并进行点对点帮助协建,协助开展物管服务,明确小区治理方式,确保小区日常有人管理、有人清扫环境卫生、车辆出入管理有序。三是社区兜底承接一批。对部分无法引入物业企业、人员居住比较杂乱、社情比较复杂的小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环卫部门基础兜底作用,确保小区居民享受到垃圾清运、设施维护等兜底服务。比如,在县藕塘安置区、铁门删城乡接合部小区,县城市管理事务中心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安排公益性岗位人员2人,定期帮助清理小区公共区域垃圾。四是小区业主自管一批。在政府投入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资金、人力、物力,动员小区居民积极参与小区的综合治理。对有一定条件但暂时无法引进物业公司的小区,在充分征求小区业主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推行自我缴费、自行清扫管理。比如,在县隆诚花园小区由小区业主自己推选产生小区自管委员会成员,负责小区日常物业管理,并接受小区居民日常监督。
做实四个要素。坚持“四个全覆盖”,推动无物业管理小区治理工作走深走实、落地见效。一是党建引领全覆盖。深入推动“支部建进小区”行动,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经过重新优化整合,在已成立48个老旧小区党组织的基础上,新成立17个功能型小区党组织并配强班子成员。全县169个小区通过单建、联建等方式全部实现党组织有形覆盖。县财政每年给予每个小区党组织5000元党建工作经费支持,让小区党组织立起来、动起来、转起来。二是物管服务全覆盖。结合摸底调查情况,明确管理治理方式。对实行物管或自管的小区,加强日常指导协调,保证稳定有序运行。对属于单位院落小区,由所在单位牵头负责,确定管理治理方式。对无物业、无自治组织、无归属单位的“三无”小区,通过召开业主大会、上户征求意见等方式,商议确定管理治理方式。在结对单位帮扶指导下,全县169个小区按照“四个一批”的方式基本明确治理模式。三是结对帮建全覆盖。持续深化“红色微管”治理模式。进一步完善五级责任体系(城镇大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党员中心户-楼栋长)。城市小区新增楼栋长46名、党员中心户57名,引领和示范效应得到充分释放。进一步优化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小区党组织结对帮建。全县101个单位与169个小区实现结对共建。全县2000余名在职党员干部先后深入小区开展敲门行动、政策宣传等志愿服务1.1万余人次。四是联系群众全覆盖。积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片-组-邻“三长”服务联系群众治理网,畅通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米”。选优配强片、组、邻“三长”队伍。截至目前,县城东门、改河、建设3个社区已选出片长187名、组长485名、邻长1916名,联系服务居民8万余名。同时,充分发挥“三长”队伍在上传下达、反映诉求、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等方面的职能实效。仅今年以来,就帮助小区居民化解矛盾纠纷115起,点亮微心愿1312个,小区居民满意度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