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后备力量储备是建设基层组织的基础条件,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泸溪县为切实破解村级班子“后继无人”的窘境,通过构建“选、育、用”三链融合培养机制,着力打造素质高、能力强、作风优的村级后备力量队伍,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力。
精心选才,优化“三维蓄能”储备链
严格选人标准。坚持将政治原则作为村级后备力量选拔的首要条件,建立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修养品行好、致富带富能力强、组织协调能力强、遵纪守法作风优的“两好两强一优”选才标准,明确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储备资格条件为年龄45岁以下,学历大专以上,特别优秀者可破格储备。拓宽来源渠道。注重在村中任职的选调生、招聘到村工作的大学生中吸纳一批,从本村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乡村医生、“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在村能人中推荐一批,从本土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大学生”中物色一批,从在外务工、经商优秀人才中引回一批,不拘一格选拔有潜质、能干事、敢担当的优秀人才,保障村级后备力量队伍来源稳定。严肃选拔程序。规范后备力量选拔程序,通过村“两委”推荐,乡镇党委走访研判,纪检监察、公安、司法、信访等多部门联审,县委组织部审议备案等方式,选拔出政治坚定、德才兼备、服务能力强的村级后备力量人才,保证村级后备力量队伍有质量。2024年以来,全县共选拔村级后备力量532人,其中党员311人,本科以上学历55人,年龄35岁以下300人,村级后备力量队伍呈高学历、年轻化趋势。
系统育才,完善“淬炼赋能”成长链
强化系统培训。将后备力量纳入全县村干部教育培训计划,通过“学习强国”、红星云等线上思想教育与线下专题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村级后备力量思想政治素养和个人综合能力。去年以来,累计举办专题培训班4期,累计培训村级后备力量400余人次。实行村级后备力量管理“一人一档”,详实记录学习培训、工作实绩、奖惩信息等成长纪实,实时掌握后备力量成长轨迹,定期分析研究,精准制定培养计划。落实帮带机制。根据后备力量能力特征、个人意愿,建立乡镇联村班子成员统筹带、村“两委”班子成员结对带的帮带模式,实施“思想上引、经验上传、工作上帮”的帮带措施,带领后备力量常态化参与村级事务,加快提升后备力量处理事务的能力。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通过乡镇党委抽时谈、帮带师傅经常谈,了解后备力量思想动态、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醒、纠正,确保其健康成长。畅通提升渠道。严格落实湖南省“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为后备力量构建学历深造、能力提升的便捷通道,鼓励后备力量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和各类相关培训,全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适应新形势下的乡村治理工作。去年以来,通过农民大学计划获得专科以上文凭33人,其中本科32人,专科1人,持续为乡村振兴输出优秀人才。
科学用才,畅通“破茧成蝶”发展链
定岗锻炼担当。以“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为思路,坚持将基层一线作为培养村级后备力量队伍的“练兵场”,让在村的后备力量担任村组织书记助理,对已是村“两委”成员的后备力量交任务、压担子,对在外的后备力量赋予村重大事务、重大项目参与权,择优安排后备力量担任片长、组长、邻长、河长、林长、田长等相关岗位,列席村“两委”会议、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参与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让后备力量在实践中得锻炼、提能力、展才干。优化动态管理。建立村级后备力量动态调整机制,实施跟踪管理,结合日常工作、平时表现、年终评价,调整工作慵懒懈怠、群众认可度不高的后备力量,并及时吸纳新的优秀人才,确保每个村动态保持2名以上优秀后备力量,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树立以实干论成绩的正确用人导向,村“两委”班子空缺时,优先在历练成熟、能力突出、群众认可的后备力量中选拔补缺,将“一备了之”变成“常备常用”。择优培养推荐。对意愿强烈、条件成熟的优秀非党员后备力量,优先吸收进党组织,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增强组织活力。“换届”调整或职位空缺时,优先将政治素质好、能力素质强,群众口碑好、服务意识强、工作实绩优的后备力量选入村“两委”班子,积极推荐优秀后备力量为各类表彰对象,建立健全村干部待遇保障机制,让后备力量做事有劲头、事业有奔头、待遇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