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株洲市渌口区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纵深推进人才兴区战略,以“四个聚力”为抓手,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推动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聚力精准引才,变“广撒渔网”为“靶向捕捞”。绘需求图谱,锚定引才方向。围绕高分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开展“企业人才需求大调研”活动,组建5个专项调研组,走访企业68家,梳理出研发、技术等8类紧缺岗位需求230余个,绘制《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清单》,实现引才目标精准定位。搭校招平台,拓宽引才渠道。实施“高校人才直通车”计划,组织12家重点企业赴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8所高校举办专场招聘会,推出“岗位匹配度测试+企业现场面谈”招聘模式,达成就业意向316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人才42人,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唤人才回归,激活本土资源。开展“人才回归工程”,建立1500人的人才信息库,举办“渌商大会”“情系渌口・共话发展”座谈会等,吸引28名在外企业家、科研人才返乡创业,带动投资项目12个,总投资额达15亿元,激活本土人才资源活力。
聚力系统育才,变“零散培养”为“体系塑造”。校企共培育,锻造产业尖兵。构建“校企联合培养”体系,与本土职业院校共建“新材料产业学院”,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开设“定向班”,采用“理论学习+车间实训”培养模式,靶向培养技能人才。定向班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合作企业工作,实现了“学习-实践-就业”的无缝衔接。一线砺本领,淬炼青年才俊。实施“青年人才淬炼计划”,选派50名优秀青年人才到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一线岗位锻炼,为每位青年人才配备“双导师”,一名是经验丰富的机关干部或企业高管,负责指导工作方法和职业规划,另一名是行业技术专家,负责提升专业技能,通过“压担子”“搭台子”“指路子”提升青年人才实践能力。基地强技能,培育能工巧匠。开展“技能人才提升行动”,建成2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分别聚焦先进装备制造和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开设焊工、电工等10个培训工种,采用“理论授课+实操训练+考核认证”的培训模式,“订单式”培训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技能支撑。
聚力科学用才,变“按资排辈”为“量才施用”。精准配岗位,实现人岗相适。打破传统的人才使用模式,推行“人才岗位匹配机制”,从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工作经验、创新能力等多个维度对人才进行全面评估,形成人才能力画像,根据人才能力画像与岗位需求的匹配程度,将120名各类人才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实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柔性引智力,破解发展难题。创新“柔性用才”模式,不唯地域、不唯身份、不唯全职,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短期兼职等方式,柔性引进高校教授、行业专家25人,成立“专家服务团”。服务团成员根据自身专业特长,与区内企业建立对接关系,开展技术指导、项目合作、人才培训等活动40余次,既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难题,又避免了全职引进高端人才的高额成本。实绩论英雄,激发干事活力。建立“人才实绩考核制度”,改变以往“论资排辈”的评价方式,制定以创新成果、经济效益为核心的考核指标,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民主测评等方式进行全面评估,对表现优秀的20名人才给予表彰奖励,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热情。
聚力用心留才,变“基础保障”为“生态优化”。一站式服务,消除后顾之忧。整合组织、人社、教育、卫健等部门职能,设立人才服务窗口,提供政策咨询、落户办理、社保缴纳、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一站式”服务,已为260名人才解决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让人才安心工作。针对人才关心的住房问题,建设人才公寓100多套,为符合条件的人才提供租赁补贴或购房优惠。多维度关爱,增强归属认同。实施“人才关爱工程”,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每位区级领导联系3-5名高层次人才,定期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了解人才的工作生活情况,倾听人才的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120名高层次人才发放“人才服务卡”,享受医疗保健、文旅等8项专属服务,增强人才归属感。浓氛围浸润,彰显尊才诚意。营造“尊才爱才氛围”,举办“人才节”,评选一批在各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渌口工匠”,通过媒体宣传先进事迹,让人才感受到尊重与礼遇,形成“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