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亩小玉米试验田培育成年产值超300万元的“金棒棒”,金银花从庭院角落化为千亩“致富花”,村集体收入连续三年实现翻倍增长……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在广袤田野吹响,益阳市赫山区岳家桥镇这片红色热土正以“组织强、产业兴、百姓富”的实践,诠释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
党建引领:整“分散资源”凝“发展合力”
岳家桥镇党委以党建为核心引擎,构建“党委统筹、支部引领、党员示范”三级联动机制激活发展动能。统筹制定“两主五特”(小玉米、中草药材为主导,红薯粉、山塘鱼、米酒、油茶、低空经济为特色)产业布局。通过成立农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全镇12个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得以整合,“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各村党支部化身“战斗堡垒”,推行“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岳家桥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小玉米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520亩,带动220户农户规模化种植,户均年增收超5000元;洗澡坪村党支部领办红薯粉加工合作社,统一技术培训与销售渠道,带动全村80%农户参与,年加工红薯粉超10万斤。
党员干部争做产业“领头雁”。镇联合社理事长蔡桂带领党员技术团队赴江苏考察学习,引进高附加值小玉米品种,并建成标准化加工厂,预计到2025年小玉米年产值超310万元;石坝口村党总支书记肖志军创办山茶油加工厂,利用村民500亩茶油林资源,带动村集体年增收5万元。通过“党员示范户+农户”模式,全镇培育出岳家桥村小玉米、洗澡坪村红薯粉、石坝口村岳家军米酒等特色产业品牌,形成了“一个党员一面旗,带动一片富一方”的生动局面。
产业深化:从“单点突破”到“链式融合”
岳家桥镇党委深谙“产业链延伸一寸,附加值提升一分”的道理,推动特色产业向“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拓展。
小玉米产业的全链蜕变。镇党委牵头成立联合社,构建“育种—标准化种植—初加工—品牌营销”闭环。预计到2025年全镇种植520亩,合格亩产400斤,总产量20.8万斤;投入100万元建成初加工厂,配套清洗、蒸煮、包装设备,鲜玉米保质期从3天延至6个月,每公斤附加值提升7元。党员干部牵头搭建“线上+线下”立体网络——线上联动“恋上岳家桥”“银城好物”等平台,发动镇村干部私域流量拓展渠道,线下进驻机关食堂、旅游区、帮扶馆等场景,预计实现310万元销售总额。
金银花产业的靶向破局。针对“采收难、晾晒难、销路愁”痛点,党委推行“三个统一”:统一规划550亩基地+400亩庭院种植区,统一提供修剪、施肥技术指导,统一建设烘干加工厂。今年采收初见成效:年半生采摘面积40亩获干花607斤,两年半生26株获干花10.5斤。而从长远看,按每亩200株、丰产期每株产干花0.44斤计算,亩产可达88斤,以市场价每斤60元计,亩产值将达5280元,每亩纯利润可获4400元。
生态赋能:让“产业绿”更添“生态美”
通过建立“党员环保监督员”制度,岳家桥镇每月开展产业污染巡查,严守生态红线。茶油林下套种金银花、大豆,养殖蜜蜂、土鸡,石坝口村形成了“油茶林—蜜蜂—有机肥”生态循环,通过推行“林下种植+生态养殖”新模式,每亩收益增加1000元,减少农药使用量40%。
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岳家桥镇全镇划分为128个网格,实行“党员包片、支部评星”。洗澡坪村党员袁庆华带头拆猪圈建花园,组织“环境整治先锋队”清理河塘3处、铺设管网1.2公里,获评省级美丽乡村;黄蜂塘村“党建+积分制”带动89%农户参与垃圾分类,全村垃圾分类准确率从2022年的32%提升至2024年的89%。“房前屋后净、鸡鸭圈养齐、花草随处见”成为各村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