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的力度,蕴藏在千家万户的温度里。澧县码头铺镇始终紧扣“一老一小一发展”主线,以网格化为底座,以民心为导向,用务实创新的治理实践,将“民之所盼”转化为“行之所向”。
“网格响应”安民心:变“被动处置”为“主动守护”。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响应快、识别准、介入早。码头铺镇回龙峪村永红片网格员在日常走访中,敏锐地发现残障人士杨某的生活困难,随即上报。村党组织书记陈位朋带领队伍第一时间上门,不仅送去关怀慰问,更举一反三、以点带面,组织对全村残障群体开展系统性摸排。从一人一户到一类群体,码头铺镇依托“主动发现-快速上报-联动处置”闭环机制,推动基层治理模式从“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深化,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织就更具韧性的民生保障网。
驻村工作队走访慰问事实无人抚养儿童
“多方联动”护成长:从“救助孤岛”到“全程护航”。码头铺镇回龙峪村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龙某的案例,是基层治理从“有回应”走向“有担当”的生动印证。在了解到孩子面临家庭无力、学业停滞、成长失管的困境后,回龙峪村党组织与驻村工作队迅速启动镇村联动响应,协同镇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精准研判处置,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会商、决策与安置流程,将龙某顺利送入澧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实现从“无人管”到“专业护”的无缝衔接。政府带头,大家帮忙,村里落实,此举展现出基层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高效运转,携手护航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码头铺镇回龙峪村村民在百合种植处抢收现场
“邻里互助”兴产业:从“劳力短缺”到“共富协作”。乡村振兴,核心在产业,痛点往往在人。码头铺镇回龙峪村东风片百合种植户刘某面临采收人力短缺的困境,正是当下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瓶颈的缩影。信息员刘荣华在日常摸排中及时捕捉诉求、快速上报,村委会迅速响应,化身“调度中枢”,发动30余名邻里乡亲组建临时互助队,原本亟待解决的采收难题,在3天内得到圆满解决,挽回经济损失超5万元。码头铺镇以“邻里互助”传统赋能现代治理,用“村级组织+群众协同”的模式有效破解产业临时性用工难,增强了发展内生动力,实现了农户增收与邻里凝聚的双赢。
治理的答案,写在百姓的笑脸中、孩子的成长里、丰收的田野上。澧县码头铺镇将持续用网格深耕民心,用机制响应需求,用协同凝聚力量,真正把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治理大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治理效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