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溆浦县双井镇党委按照“抓党建促工作、抓创新求突破”的思路,扎实推进退休干部党支部工作,谱写老干部工作新篇章。
强基固本,在“建强堡垒”上下功夫,让组织更有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退休干部党支部要强,首先班子要强。选优配强“领头雁”。建强支部是核心,有一个有凝聚力、战斗力的支部班子,才能把大家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双井镇选党性强、身体好、热情高、在退休干部中威望足的老同志担任支委,有了好班子,支部工作就有了主心骨,大家信得过、愿意跟着干。立好规矩“管长远”。 “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党费收缴和民主评议党员这些制度,不搞形式,结合实际开展。镇党委选派了年轻干部担任党建指导员,在指导的同时也做好服务,与支部定期开展各项活动。灵活覆盖“一个都不少”。考虑到老同志居住分散、身体差异大,采取集中学习与“送学上门”相结合的方式。身体好的,定期来支部集中学习、搞活动;行动不便或住得远的,支委带上学习资料、传达会议精神,点对点送学,这不仅仅是送教上门,更是上门关心身体欠佳的老同志。
盘活资源,在“建好家园”上求突破,让阵地更聚人
老同志退休后,需要一个精神寄托和活动场所。双井镇下力气打造了“美在金秋老党员之家”。多方联动“破难题”。阵地建设是基础,一个好的活动场所,是吸引人、留住人、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场地和经费是老大难。双井镇不等不靠,每年固定拨付场地租金和基本运维费,主动对接县委宣传部,争取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阵地建设经费,与老党员之家活动场所改造融合,创新探索“一室多用、共建共享”模式,有效地解决了阵地建设经费问题。同时“化缘”社会资源,联系本地有情怀的企业家给予部分赞助,解决了空调、乐器等设备添置问题。功能集成“提品质”。 双井镇坚持“老有所需、按需设置”原则,整合了原来分散的活动室、青年之家、关工委及老科(健)协活动场地,重新规划布局。现在阵地里既有党员学习区、政策宣传区,也开辟了书法绘画、乐器排练、棋牌娱乐、图书阅览等轻松活泼的功能区,真正实现了“政治功能”与“文化养老”的有机融合。人气攀升“见实效”。阵地建好了,关键要用活。支部除了组织学习,更注重策划开展各种适合老同志的兴趣活动。现在,这里不仅是理论学习的“加油站”,更是大家休闲娱乐、交流情感的场所,是老年文艺活动的首选之地。
搭建平台,在“银龄赋能”上做文章,让余热更生辉
老干部是宝贵财富,“退休不褪色、离位有作为”,双井镇着力搭建平台。项目牵引“搭台子”。 支部积极对接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关心下一代、人居环境等重点,梳理出适合老同志参与的“项目清单”;比如:双井社区村集体经济产业四济红糖厂,建设初期的用地矛盾问题,就是退休干部帮忙协调的,毕竟退休干部不仅有经验、更有威望。典型引路“树标杆”。 大力宣传和鼓励老同志发挥特长、贡献力量。比如:支委刘士胜同志发挥管理经验,主动接手镇自来水厂管理,提升镇区水质,成为服务民生的典范;支委李永县同志潜心挖掘整理,编纂完成《长潭村志》,为村级文化传承留下宝贵史料,本人也获评县“最美邻长”。还有很多老同志积极参与矛盾调解、未成年人保护、红色宣讲等工作。价值实现“促转变”。 通过这些实践,双井镇深刻感受到,当老同志看到自己的经验和威望能在新时代继续发挥作用,他们的成就感、归属感也更强了。
用心用情,在“暖心服务”上见真章,让关怀更实在
服务好老同志,是支部的职责所在。双井镇努力把工作做到老同志心坎上。联系机制“常态化”。只有带着感情做工作,真心实意为老同志着想和服务,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除了传统节日慰问,还结合送教上门关心关怀行动不便、身体欠佳的老同志。关怀方式“有温度”。 支部书记创新开展“银龄家宴”“暖心茶叙”活动,每年组织两次,以轻松聚餐、恳谈交流的形式,让组织的关怀更自然、更温馨。老同志们普遍反映,这种形式比单纯发钱发物更暖心。特殊关怀“显尊重”。 对于去世的老同志,支部代表镇党委,坚持对家属进行慰问,并送上慰问金,表达组织最后的敬意和关怀,让家属感受到组织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