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近年来,新田县聚焦源头储备、能力提升、正向激励三个关键环节,精准发力不断激活干部潜能,着力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堪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抓牢源头储备,充盈年轻干部“蓄水池”。树牢“一盘棋”思想,立足全域视野,盘活各类干部资源,确保全县年轻干部库始终保持一池“活水”。通过广开门路“招”、不拘一格“引”、不遗余力“蓄”等措施,不断扩大年轻干部“蓄水池”。公开招录一批。立足全县公务员队伍建设实际,全面了解掌握各招录单位空编情况和人才需求,持续加大工作力量配备向基层倾斜力度,科学合理设置岗位条件。立足新田事业发展需要,分层分类分年龄阶段建立优秀干部、专业型干部、女性干部、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股级干部等基础信息库,保证年轻干部使用上有梯队、选择上有空间。着力引进一批。结合全县事业单位和公立医院需求,科学设置事业单位岗位,依托“智汇潇湘·才聚永州”等平台,分批次开展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工作,覆盖教育、医疗、工程、水利、大数据等领域。日常储备一批。健全政治素质考察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机制,树立“政治表现好”才能“用得好”的鲜明导向。结合年度考核、巡视巡察等常态化开展干部专项调研工作,通过访谈、实地走访、延伸考察、日常接触等方式筛选、发现优秀年轻干部,建立担当作为年轻干部信息库,保持总量不少于100人,动态识别管理,定期更新调整。
强化能力提升,锻造干部硬核本领。严格落实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素质培养体系,着力提升干部思想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抓好线下教育培训。2024年以来,依托县委党校开展主体班培训6期284人次,先后举办全县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财会业务培训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业务知识培训班、应急管理与安全生产、森林防火、防灾减灾工作专题培训班等各类专题培训22场次,培训党员干部3000余人次。用好线上学习平台和红色教育资源。用好用活省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学院、“红星云”“红星网”“永组在线”“新田智慧党建”微信公众号等学习平台,为干部提供便捷的学习渠道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效打通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充分利用新田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多、分布广、影响大的特点,精心设计红色教育精品线路,将小源会议旧址、蒋先云故居、萧明故居、西征公园等红色教育基地连点成线、成面,每年接待党员干部群众10余万人次。加强实践能力锻炼。积极推荐优秀年轻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企事业单位等跟班学习,帮助干部弥补能力短板和经验盲区。每年选派干部到粤港澳大湾区开展沉浸式跟班学习。今年来,有针对性地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新选派近百名“90”后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砥砺磨炼,多名新提拔干部参与县委巡察,引导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增长才干、创先争优。
注重正向激励,激发干事创业活力。树牢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鲜明导向,对实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晋升职级、评先评优。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坚持好干部标准,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对标规划纲要和事业需要,年轻干部选拔任用做到“三个优先”(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职位空缺时优先补充、重点岗位配备时优先使用)。坚持事业为上、人岗相适,充分运用领导班子运行情况调研、绩效考核、年度考核等结果,与干部平时一贯表现相结合,把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岗位上,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有效激励干部工作积极性是创新考核工作机制。围绕优化基层考核,第一时间对标中央和省市要求精简优化基层考核工作,全县考核事项压缩整合为1项,对乡镇(街道)考核指标同比减少70%。充分运用省市表彰情况、市县绩效考核结果等指标,200余名成效明显的县管干部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等次,20多名表现突出的干部被授予“三等功”,真正让出彩者得彩头、实干者得实惠。落实为基层减负。县委主要领导带头全覆盖走访乡镇街道,召开乡镇干部座谈会、年轻干部座谈会、党外干部座谈会、青年人才座谈会,掌握干部思想动态,倾听干部合理诉求。全面落实面向村(社区)干部招聘乡镇(街道)事业编制人员和“五类人员”比选机制。所有乡镇(街道)均配备副科级事业编制领导干部,多名长期扎根基层的乡镇干部晋升为四级调研员及以上职级,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全方位落实干部职工健康体检、人身意外保险等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