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教育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醴陵市积极创新教育模式,推动党员教育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实现从“一刀切”到“分类管”,全面提升党员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
精准画像定内容,破解“学什么”难题。打破“一个方子治百病”的惯性思维,让教育内容更贴近醴陵实际、基层需要、党员需求。开展“靶向调研”。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为主导,结合醴陵陶瓷、花炮等主导产业发展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分层分类摸排农村、城市、机关、事业单位、企业、新兴领域等6类党员群体的学习诉求,精准掌握不同群体的思想动态与能力短板。建立“需求清单”。依据调研结果,分类梳理形成党的创新理论、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实用技术等维度的“党员学习需求清单”,避免教育内容“泛化空化”,为课程设置提供精准依据。定制“课程套餐”。开展党员教育“六大轮训计划”,实施农村党员乡村振兴、城市党员“基层善治”、机关党员“素质提升”、事业单位党员“履职赋能”、企业党员“助力发展”、新兴领域党员“思想引领”轮训计划,真正实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精准触达优载体,破解“怎么学”难题。立足党员学习习惯与场景需求,构建立体化教育矩阵,让学习形式更灵活、覆盖更广泛。“集中+流动”扩覆盖。既发挥市委党校、乡镇党校主阵地作用,开展系统化理论培训,确保理论学习深度。又依托“理响瓷城”宣讲品牌,组建10支特色宣讲队伍,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商圈楼宇开展“送学上门”,确保学习教育全覆盖、无死角,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线上+线下”提效能。线上依托“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等平台,每月在醴陵组工微信公众号发布“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暨党员教育资源包,支持党员随时学、随地学、反复学。线下用好耿飚旧居、李立三故居、左权故居等红色资源,以及陶瓷产业园、农业示范基地等实践阵地,开展现场教学与实景体验,适配不同年龄、领域党员的学习偏好。“课堂+实践”促转化。紧密结合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组织党员开展“立足岗位作贡献”“学习身边榜样”“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开展设岗定责、承诺践诺等,让党员在岗位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效、提高履职本领,推动“学”与“用”深度融合。
精准管理强保障,破解“学不实”难题。围绕“滴灌到哪、管理跟到哪”,针对农村、城市、机关等党员群体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差异,以精细化管理保障党员教育落地见效。分层定标压责任。结合不同党员工作节奏与学习场景差异制定年度学时计算方式,如农村党员将“田间实践”纳入学时,企业党员推行“淡季集中学+旺季线上学”弹性机制,拒绝“一刀切”的学时要求,实现“学考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靶向纠偏转作风。聚焦各领域痛点精准发力,如农村党员防“重签到轻实效”、机关党员治“学用两张皮”、新兴领域党员破“参与难集中”等,通过随机抽查、效果评估等方式直戳问题症结,杜绝党员教育中的形式主义,确保学习“真入脑、真见效”。精准激励促长效。将学习成效与党员实际需求紧密关联,如农村党员衔接产业项目参与、技术扶持资源,企业党员对接技能认证、岗位晋升通道,机关党员纳入履职评价、评优依据等,让学习成效直接转化为党员岗位发展、服务群众的“实在收益”,以“优有所奖、学有回报”的导向,持续调动党员主动参学、学以致用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