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蒋诗雨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在这硕果盈枝的丰收季节,第四十一个教师节如约而至。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近年来,湖南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立师者之范,扬清正之风
师者,人之模范也。湖南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
9月5日,由湖南省教育工会主办的庆祝第41个教师节暨“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主题宣讲展示活动,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举行。8名在主题宣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选手依次登台,用鲜活故事诠释教育家精神的生动实践。在他们的讲述中,观众看到了徐特立等老一辈教育家的革命信仰、看到了扎根乡土翻山送教的奉献足迹、看到了AI时代“技术洪流守本真”的价值追求……
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从去年9月起,湖南遴选20名优秀教师代表,分赴14个市州开展“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巡回宣讲,让师德楷模的故事传遍三湘四水。
参与宣讲的优秀教师代表中,有扎根乡村教育,九年来为22个乡村特殊儿童送教上门的陈艳辉;有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用“左手板书”,将600多名学生送出大山的王小义……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教师,用行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
各市县也积极探索创新,如永州市邀请8万余名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师德师风评价,益阳市实施师德师风建设“5321”工程,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师德监督的良好氛围。
广大湖湘教师以德养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争做“人师”“经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补师资之短,固教育之基
乡村教师是发展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湖南通过多种途径补充乡村教师,优化队伍结构,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6月10日,一场跨年级集体备课活动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第一高级中学火热展开:来自长沙的资深教师与本地教师围坐一室,针对高一物理的期末复习重难点,共同剖析学情、设计分层练习,现场讨论热烈,思维火花四溅。
这样的场景,是长沙对口帮扶湘西州教育发展的生动缩影。去年7月,大湘西地区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帮扶工作启动,长沙市约400名教师跨越山河,奔赴大湘西边远地区支教,助力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
为应对出生人口急剧变化趋势,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编办、财政、人社等部门科学制定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申报公费定向师范生招生需求,通过高考提前批招收公费定向师范生,2025年,为乡村学校输送毕业生1.5万人,在校公费师范生达到3.6万人。
湖南还建立资深乡村教师职称制度,对2.78万名在乡村学校从教累计满30年的男教师、满25年的女教师,临近退休前直接评聘为高级教师,保障乡村教师的切身利益,让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
提专业之能,铸卓越之师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
今年,湖南省启动实施“县中头雁教师岗位计划”,通过系统化培养和精准化支持,着力打造县域高中领军人才队伍。全省共向教育部推荐国家县中头雁教师28人。
祁东县第二中学地理老师龙云便是其中之一。“我将以‘头雁教师’为契机,牵头组建工作室,通过示范课、专题研讨、送培送教等形式,打造一支本土化、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带动县域内地理学科教师共同成长。”龙云说。
湖南高度重视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2021年至2024年共立项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4个,排名全国第4;今年遴选34名骨干教师及专业负责人参加国家“工匠之师”创新团队境外培训。
各地各校不断创新教师培训举措,取得明显成效。如衡阳市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开展精品化、示范化培训;常德市为教师量身定制专业成长档案,组织开展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室(坊)、岗位大比武大练兵等,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据悉,2024年,湖南规范高效完成中小学750个培训项目、5.04万人次的培训任务;优化落实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全年培训7642人次。
躬耕教坛,薪火相传。站在新的起点,湖南将一如既往地重视教师工作,全力打造乐教善教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让教师成为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职业,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