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教育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提升党员政治素质、锻造过硬队伍的关键抓手。长沙市望城区丁字湾街道党校立足实际,以理论教学为基、实践促学为要、联动共学为翼,推动党员教育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从“课堂讲授”向“实践锤炼”延伸、从“单一主体”向“多元协同”拓展,为基层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红色动力。
理论教学提质增效,让思想根基“扎得牢”
建强教学阵地网络。依托“1+9+N”教学矩阵(1个街道党校主阵地、9个党员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N 个延伸阵地),将湾田党群服务中心、兴城社区孝文化馆等资源“串点成线”,打造“初心领航”“服务惠民”等4条精品教育线路,鲜明“爱拼敢赢、担当善为、守正奉献”导向,让党员在行走中感悟初心、在实景中深化认识。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打破传统“你讲我听”模式,采用音乐党课、微党课等特色载体,开发36堂本土党课,其中《我爱你 同志》《同唱东方红》等党课连续三年获区级决赛一、二等奖,5堂课程获区级十佳优秀微党课、微宣讲、微团课,理论学习有“声”有“色”。夯实师资保障基础。坚持“外聘+内育”双驱动,聘请省市区党校、高校专家担任理论导师,开展“丁字大讲堂”;出台《本土讲师及课程管理办法》,选聘街村党员干部、产业带头人、先进模范等担任本土讲师,用“土话”讲“土理”,形成“专家讲理论、干部讲政策、模范讲事迹”的氛围,让理论教学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实践促学知行合一,让实干担当“落得实”
以实践清单引导党员下沉。结合“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发布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关心关爱等6类28项“实践项目清单”,鼓励党员结合自身特长“接单领办”。如农村党员聚焦苗木种植、庭院经济等项目,在田间地头践行“为民服务”;社区党员认领“小区治理”“老年服务”等任务,在邻里之间化解矛盾、办好实事。通过“清单式”实践,让党员明确“做什么、怎么做”,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具体行动。以岗位建功激励党员担当。实施“党员闪亮工程”,引导党员在急难险重任务中亮身份、作表率。在征地拆迁、防汛抗旱等工作中,党员带头冲锋在前;在“党建+乡村振兴”“党建+基层治理”项目中,党员牵头组建攻坚小组,破解产业发展、小区管理等难题。以云端服务凝聚流动党员。针对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需求,通过“云端解题”机制收集其实际困难,联动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提供就业指导、政策咨询等服务;引导流动党员结合异地工作实际,参与“家乡发展建言”“远程志愿服务”等实践,让他们在异地也能感受到组织温暖,在奉献中强化身份认同。
联动共学聚势赋能,让教育合力“拧得紧”
“阵地联建”盘活资源。以“1+9+N”教学矩阵为基础,拓展湖南宋旦汉字艺术博物馆、林科大涉外学院传媒设计艺术空间、漆艺工作室等辖区单位阵地资源,进一步深化街村阵地与高校实践基地、企业党建平台“结对共建”,将本土红色资源、企业文化资源、高校智力资源转化为党员教育资源。例如,石韵社区金种子大礼堂与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共建青年志愿者协会实践基地和党建特色项目建设基地。“资源联享”丰富供给。以“党群共育”项目为抓手,打破单位壁垒,整合高校、企业、职能部门等多方优势资源,围绕党员需求定制特色课程,双桂社区携手区人社局、湾田商贸物流园党委共享资源,聚焦AI技术应用、就业创业等方向开设培训,助力党员适应发展需求。通过精准对接需求,让党员教育内容既贴合实际场景,又具备实用价值。“活动联办”深化实效。打破“单一党组织”活动模式,以支部联合共建为纽带,结合“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推动机关、村社区、企业党组织开展跨领域联合学习与实践。如兴城社区第一党支部联合修达医院绿叶党支部、丁桥供电所党支部,开展“稻秧田里党旗扬,传农技插秧践初心”主题党日活动,党员们在参与稻田插秧中感悟民生、集中研学党建理论强化武装、在交流中学习用电安全和急救技能,通过“实践劳作+技能互教+思想交流”的联动模式,让党员在共学共干中锤炼党性、提升本领。
党员教育有活力,基层党建有动力。丁字湾街道通过理论教学固本、实践促学砺能、联动共学增效,让党员教育既接“天线”又接“地气”,既强党性又增本领。下一步,街道将持续建强基层党校师资、阵地,以高质量党员教育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望城贡献丁字力量。